從股市弊案談商業道德
張清溪 中國時報財經漫談

(2004/9/9)

 

台灣最近接連發生多件上市公司財務醜聞。博達案還不知如何善後,衛道、茂矽、訊碟案又相繼而來。有人可能把這些當做是經濟發展的枝節、意外、例外問題。我們希望這些都是意外、例外,但這決不是「枝節」問題。事實上,上市公司一再的詐欺,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經濟發展是沒有前途的。

 

如何解決?第一個想到的是完備法律,如修改證交法、會計師法。但這只能起到表面的作用。亂世要用重典,但嚴刑峻罰有用嗎?

 

博達掏空案的簽證會計師受到嚴懲,引發會計師嚴審半年度財務告報效應,迫使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在半年報中承認虧損。訊碟案就是這樣循線牽引曝露的。財金主管好像還滿意於博達案起的這個正面效應。也有人以為,這些上市公司的大老闆,如博達葉素菲遭收押,衛道張泰銘、訊碟呂學仁與茂矽胡洪九等人,都在第一時間被調查偵辦、限制出境,顯示監審單位雖未能事前防範,但至少能事後追究,讓投資人起碼有個求償對象。

 

不過,這些事後亡羊補牢對投資人有用嗎?在這之前,博達、衛道、訊碟,都曾在股市叱吒風雲:訊碟最高飆高到(每股)512元,博達、衛道股價一度衝出300元以外,而茂矽也名列百元股票之林;弊端爆發後,都淪為股價不到十元面值的雞蛋水餃股。公司、負責人可能都已脫產,股市投資人除了認賠之外,到哪裡去求償?

 

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來談點「商業道德」呢?事實已經證明,現代發達的科技與完備的法律規章,阻止不了經理人的詐欺、舞弊。這是因為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已隨經濟發展而下滑;但倫理道德其實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道德的要求卻是愈高的。

 

我們以「商業誠信」為例。經濟發展都是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商業社會。大家都懷念農業社會人際間的信任;但是,在農業社會裡,因為市場分工有限,買賣交易大都是「熟人關係」,所以「相信熟人」就可以了,而熟人間的誠信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在工商社會,因為分工細密,交易對象愈廣,市場要順利運行,就必須「信任陌生人」。這個要求就高了。

 

到了現代社會,市場交易對象很多不但互不相識,可能還從未謀面。例如,股東是公司的老閭,但「老閭」到公司辦事,還要看小職員的臉色,誰叫你是小股東,他根本不認得你。現代產品如金融、期貨、股票、網路等等,要能順利交易,商業誠信的要求是「信任制度」。例如,會計師簽字,就證明帳目是正確的,所以叫「簽證」。「信任制度」要比「信任陌生人」更難。

 

經濟發展讓人創造出很多「信用工具、科技產品」,背後是要求更高的誠信標準;但事實上商業誠信卻隨著經濟發展而倒退。如果人類的道德水準不能同步提升,這些進步的產品可能反而害了人類。

 

上一篇

回到短文首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