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編班與能力編班

 張清溪 中國時報財經漫談

(2004/6/17)

 

公視在六月十日播出教育專輯《魔鏡》,指責彰化縣國民學校不遵守教育部「常態編班」的規定。播出後各方反應激烈,最明顯的是,很多家長反對常態編班。常態編班是每一班都有成績好與成績壞的學生,能力分班則是按成績高低編班,前段班叫升學班,後段班也叫放牛班。教育理論一般認為常態編班較好,實務上則充斥著能力分班。其實,學校很多問題並非源自能力編班;又因為法不治眾,強制的方式恐怕也難以貫徹常態編班。

 

常態編班也要個別教學

 

有人注意到,高中以上好像沒有「能力編班」的困擾。為什麼?因為學生已經用「能力分校」了,成績相近的學生在一個學校,沒什麼好分了。那國中小也用能力分校如何?

 

教育理論可能認為,小小孩更需要「常態編班」。不過,這還是有限度的。教育專家也承認,學習能力太差的還是要另外編班,所以才有所謂的「啟智學校」或「啟智班」。

 

人的學習能力不同,有的是智力或學習態度問題,也有的只是開竅早晚而已。如果教學方法不良,常態編班可能會壓抑某些人,另一些人則永遠跟不上。因此,國外採用常態編班的國中小學,通常在某些科目(如數學)則採用能力分班,數學特別好的,在那一節課到別班上課。

 

「能力編班」被批評最嚴重的,是放棄後段班的學生,包括教室地點較差、設備較差、師資較差,甚至觀賞同樂會也歧視他們,排到偏僻角落。但這不是能力編班的問題,這是教育心態問題。

 

如何真正落實常態編班

 

公視《魔鏡》播出後,引來許多人的憤怒,這不能全怪他們,因為這個片子實在太尖銳了一點,公視其他節目也沒有這樣赤裸裸的批判。不過,這也反映(部分)家長對能力編班的偏愛。消費者的壓力是學校不能遵守教育部明令規定的主因。與其陽奉陰違,形成最大的反教育,不如廢除「常態編班」的規定,改用獎勵與公平競爭的辦法(獎勵辦法目前也有,但可能沒有落實)。

 

我們尊重教育專家的判斷,認同國中國小應以常態編班為佳,但用強迫的方式可能適得其反。一方面是,有些老師只會教能力編班的學生,用這樣的師資去教常態編班,「後段班」變成「班後段」,對學生的傷害不見得更小。

 

另一方面,推行常態編班要獲得家長的認同才行。這要有具體事實來說服他們。首先,讓能力編班與常態編班的老師公平競爭,讓好的老師也能帶出常態編班好的升學率。更重要的是,教育當局要去宣導升學率以外的教育內函,包括重視學生的各種特殊技能,以及健全人格、長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等等。

 

有一天,當家長普遍認為常態編班較好,學校要用能力編班,門都沒有。

 

 

上一篇

回到短文首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