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命」打疫苗 通知先來?病毒先到? *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21年07月16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
||
台灣自三月廿二日施打首批AZ新冠疫苗,陸續又有來自日本、美國的捐贈,自購疫苗品牌不論是AZ或莫德納也零星到來。 隨著疫苗數量增多,六月廿一日展開「大規模」施打,施打順位隨著職業別區分、也有疫情指揮中心認定工作別與病毒接觸之難易度、最後則是由最長至五十歲長者及一群被遺忘的青中壯年。類別時時更動、順位也配合三天一換、五天一改。問我何時打,答案是隨時「待命」,通知先來或病毒先到不得而知! 疫苗研發,涉及生物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全台屈指可數的人懂這些專業,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專業的科學問題、不懂的人無權發言。問題是,研發疫苗不是欣賞用,疫苗是要打入人體,施打的人為何不能、不會有意見?懂研發的人一定瞭解一般人對疫苗偏好嗎?答案是不瞭解、也高傲不想瞭解,認為有就打、為何要東挑西撿;數量夠、早晚都打得到,為何搶? 六月底,開始長者「大規模」施打,當時基本上毫無選擇、僅有AZ疫苗,為何讓長者施打國際上早知風險較高的疫苗?至今施打AZ疫苗後死亡者,大多數是年長者,對此政府的答案永遠是,長者絕大多數患有慢性病、和施打疫苗無直接關係;但一針斃命、醫學上總該有某種間接關係,行為上也該有系統性的歸納、說明及預防。未充分說明如何服眾,日昨政府意願登記平台統計,勾選施打AZ者與莫德納者人數懸殊,並不令人驚訝。 先進國家自去年十二月開始施打疫苗起,同步針對影響人們施打各式疫苗的接受因素有相關研究,這是行為科學的一部分。發現由社會、文化、經驗、社群、政府、臨床及環境型塑而來的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能力、機會及動機下的多個因素互動後,每人決定打或不打、且選擇打那一品牌。能力是指個人對疫苗的理解與具備的知識;機會則指同儕朋友影響及疫苗資源的多寡;至於動機則是個人認定施打的必要性、疫苗研發過程匆促上路衍生的安全性、效力與有無施打的社會認同及個人情緒等因素。 疫情指揮中心完全無視這些因素,讓民眾卡在網站上、擠在狹小空間或排在無盡頭的隊伍中。資訊如此發達、來自四面八方有關各式疫苗的介紹不勝枚舉,經由各自解讀後,就成為他對疫苗的理解;另一個則是疫苗多寡衍生的一連串影響,民眾普遍認為疫苗不足,但所謂國產疫苗似即可上路,人們對匆促上路疫苗安全性之存疑,連帶懷疑其效力,除非過人愛國情緒驅使。 在實驗室研發疫苗的瓶瓶罐罐、簡易可得的白老鼠,死殘不是問題。所謂科學(自然科學)這種在人造實驗室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活在真實大地的生命(人與其他),今天施打疫苗造成各種混亂及後果,是未系統性以社會科學探究人類行為的不可逆、不可諒後果。
* 刊於2021年07月16日聯合報『 民意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