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零碳排 真貿易障礙 *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21年04月24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
||
每隔一段時間世界各國就會針對GHG排放的減量競相表態一番,最熟悉的是一九九七由已開發國家及經濟轉型共三十七個國家所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拖拖拉拉直至二〇〇八才上路、至二〇一二方完成所謂第一個承諾期,各國承諾要減少比一九九〇排放量少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八不等,全部三十七國平均承諾要比一九九〇少百分之五。至二〇一二承諾期止、逐一檢視各國減量成績,整體並未達到所承諾減量,有些尚比一九九〇排放量高。 沒有達成減量承諾無妨,再設立下一個議定書、協議即可。反正,參與的簽署國不是經濟已發展至相當程度、就是準備發展中的國家,永遠有新目標可宣告世界如何為地球GHG減量盡力。『京都議定書』因是個別國家之各自承諾,有無達減量承諾目標,一目了然。 基於過往的「教訓」,接續的『巴黎協議』,於二〇一六年底正式上路,乃設了一個至本世紀底大氣溫度不超過攝氏二度C,盡可能不超過一點五度C此種似有若無的目標,且期程都設在看不見的盡頭。協議同時要求各簽署國盡最大努力設立「國家自主貢獻」,作為未來GHG減量的方向,尚且宣稱此一協議是世界各國首次聯手共同面對此一極具野心的GHG減量。 由此清楚可見,『巴黎協議』之目標已打破各國各自設立減量目標的界線,因GHG此種全球性的公共財,當他國在減量上的鬆懈就可能殃及全球,也因此一協議,指引各國競相表態國家的自主貢獻,競相呼喊減量競賽,除了可相互較勁、互相比較,也可成為未來相互指責、彼此相互箝制,共同推託的藉口與理由。 『巴黎協議』自施行以來正好遇上美國認為GHG排放並非重要議題的總統,更不認為需要針對進口品在出口國的減碳表現大做文章、以決定如何懲處對應的進口品。也因此、使得GHG減量主客觀表現相對亮眼的歐盟才會在二〇一九宣佈要施行邊境調整機制,順勢成為GHG減量的領頭羊。時隔四年,美國新政府上台,日前視訊會議上,美國工商大老表示「感謝美當回領頭羊」,「當回」表示美國本就該是領頭羊。 美國這隻領頭羊將帶引世界往何處去?他會關切各國GHG的減量嗎?不會!然大家要呼口號比賽他無法制止,但他絕對有千百種理由、正正當當關切進口美國產品在出口國的碳排放處理,此種非關稅貿易障礙手段比起傳統關稅更多變。台灣二〇二〇出口美國總值約五〇六億美元,其中有多少將落入關切名單中,不需多時即有答案。
出口產品(貿易)之碳排放(環境)該如何處理?絕對是經貿及環境單位共同之責!
* 刊於2021年04月27日聯合報『 民意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