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 護環境 不是二選一 *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21年03月0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
||
環境與環境的選擇意指不用天然氣只好燒更多煤,然真正理由是用天然氣只好犧牲生態環境,此說猶如燒天然氣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或其他污染物,又此說讓燒天然氣一如放煙火,掩飾其他更嚴肅目的。又何謂環境「永續與選擇的對話」更是不知所云! 背後的嚴肅課題是,歐盟執行委員會於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在歐洲綠色協議下,提議邊境碳調整機制,預計今年第二季開始執行,理由是,歐盟自一九九〇年至二〇一八年已將碳排放減少百分之二十一,他們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但其他排放源不動或減少有限,歐盟覺得自己是做白工,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同時避免其他減碳不力的國家成為歐盟努力的搭便車者。 歐盟所提議的邊境調整機制,可以在歐盟邊境要求進口品達一定碳含量,進口品來源國對碳的管理與歐盟需對等,也可以在歐盟境內要求進口品標示歐盟可接受的碳足跡,甚至標示可反應生產過程佔用土地及海域面積之生態足跡。此對每平方公里有六五〇人之高人口密度的台灣,當能源相當比例來自排碳量相對低的天然氣、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低碳足跡或許是高生態足跡換取而來。 雖然歐盟此舉遭質疑是綠色保護主義的興起,然以環境保護作為非關稅貿易障礙,於情、於理、於法都是相對高明的作法,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破壞環境人人譴責,少有人膽敢反對;又實證亦多證明確實有碳洩漏的存在;至於以一國/區之標準要求其他國家比照辦理,與國際貿易規範似有若無的抵觸,事前一般難以認定,都需在事端發生仲裁後才算數。 此舉對貿易立國的台灣有何影響?以二〇二〇年台灣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總額,其中出口約為三四五〇億美元、佔了貿易總額約百分之五十五,如果縮小至歐盟國家,同年台灣出口至歐盟二十七國林林總總產值共二二九億美元,而歐盟首批欽點的九大潛在高碳排放貿易產品,台灣同年出口至歐盟約九十九億美元,佔該年出口歐盟總值約百分四十三,或許九十九億美元不足為奇。 然台灣同年出口至歐盟、中國、香港、日本及美國前五大國家/區域,高碳排放貿易產品總值為一四三七億美元,佔出口總值百分之四十二、更佔了這些產品出口至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美國新政府上台後、蓄勢待發擬搬出躺在國會多年對進口品「加料」的機制,日本早在二〇一二年已開始課徵全國性碳稅,近日對此一機制亦蠢蠢欲動,至於中國於二〇一三年已執行八院轄市及省先導碳排放交易,今年則擬將此一機制擴及全國。當這些國家齊步施行此種「邊境」機制,台灣總值近一五〇〇億美元的相關產品何去何從?
* 刊於2021年03月09日聯合報『 民意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