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該成為離岸風電暴發戶  *


 


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21年01月10日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政府為達到預定2025年之非核家園目標,屆時台灣的能源結構50%來自天然氣、30%來自煤、另20%則來自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為主的再生能源、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綠能。臺灣目前綠能佔比勉強約為總能源的6%,表示未來5年需加緊腳步補足所餘的14%。

   在無法興建新水庫的情況下,水力發電難以寄望,因現有水庫之蓄水量決定於老天,能否發電隨季節波動大,且1年365天相當有可能都不下雨;因此,未來可努力的目標、無疑僅能寄望於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因為很難想像一整年既沒太陽、也無風,所以太陽與風力宛如老天賜給人類的「免費」資源。

   問題是,處處有陽光、隨時會吹風,太陽能板及風車要裝設在哪?這些設施雖不像住家旁矗立令人嫌惡之垃圾場及核廢料掩埋場的不潔與立即危害,但一片片灰黑的太陽能板畢竟不是美麗的裝置,又我們基本上完全未掌握太陽能板由製造、鋪設於良田、魚塭、畜牧場、濕地到報廢各階段,隨侍在你我生活周遭,整個生命週期對人體健康影響之情況下,我們毫無疑惑的就與之共存?

   陸域上既已由太陽能板盤據,在寸土寸金的臺灣,成排的離岸風車就成為台灣西海岸的另類奇景。離岸風車每產生1單位電力比起陸域風車的成本雖然比較高,然在政府慷慨拋出的高躉購費率下,賺錢生意人人搶;如此使離岸風機長期成本未必較高,因海面上可以裝設較大的機組,且離岸風車可產生較高且穩定的能源,當大量裝置後成本自然就有調降空間,此外,一般也認定離岸風場較陸域風場比較不會干擾人們的生活。

   至2019年止,全世界裝設離岸風機最高的為歐盟諸國,佔有75%。當各國積極為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時,離岸風電則成為歐盟積極鼓吹各國裝設的綠電之一,因此,有意無意特別凸顯離岸風力發電的優點,使離岸發電此一年輕產業,自2013年起每年以24%的速度成長,至2019年為止全球離岸風電佔總風力發電的5%,但僅佔全球總電力的0.3%,由此可見,離岸風電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離岸風電市場展望2025年,預計全球將新增200億瓦,而同時間台灣則規劃離岸風力發電擬增57億瓦,表示未來5年全世界新增的離岸風電有近30%是來自台灣的貢獻。

   台灣四面環海、要發展離岸風電產業是一回事,但要在台灣裝設離岸風機又是另一回事,尤其在場址的選擇上不應僅考量工程技術的可行性與成本的可接受度,姑且不談風機裝設期間及運轉時產生的噪音,場址的選擇最需掌握離岸風車對環境生態及漁類產出對人類之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離岸風場的選擇,應事先評估海洋生物之育種、餵食及鳥、魚及哺乳動物之移動路徑受干擾之範圍及程度。如果保護這些物種不重要,風場選址的決策也應該評估場址對各式動物生產活動可能的影響,如風機的人工魚礁是否會破壞現有漁群及各種水產資源的分佈,因此不僅影響漁民生計,進而也影響台灣民眾攝取海產資源之來源。


   非核如果是政府未來能源發展既定的一條路,創造多元的能源選擇不是不可,然台灣不該表現出僅是一個有財力出高價吸引業者投資的大戶,更不該成為外國離岸電廠擴展事業版圖的地盤。
歐盟各國在自己國境設置離岸風場相當講究對各層面的評估,沒道理來到台灣僅著重風場優良與否,技術外所需的各種評估與溝通協調都可省略,否則不會連佔有台灣漁產年產值近三分二的基隆北方三島漁場,在毫無評估下就被欽點要蓋風場,今天是北方三島、明天就是你我住家鄰近的外海。


   風車會斷、屆時缺少的電如何遞補?毫無評估、冒然建置風車,造成台灣環境生態點滴流逝與人民生計即刻損失;對比彗星撞地球的核災發生機率,造成人財立即、環境長遠的損傷,我們該如何選擇?
 

 

 
 


   








 

 


 

 


* 刊於2021年01月10日蘋果日報『 蘋果論壇』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