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即將上台,中國有意無意肆出將減少觀光客來台數量的訊息,是嚇唬、是恐嚇、還是另有用意?臺灣相關業者已反映訂車、訂房、餐廳、遊覽車等等的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新政府為了安撫業者,立即強調「觀光是兩岸最大規模的文化互動與溝通,是兩岸未來能和平穩定發展的基石,兩岸觀光不容許倒退」。由此顯示未來新政府的觀光業仍將以仰中國鼻息而生存的模式發展。
中國觀光客來臺所購買的鳳梨酥、十人合作無間分享一盤蚵仔煎、垃圾總成到此一遊的印記,姑且不論對台灣整體造成的環境破壞,此種人潮與錢潮毫不對稱的景象,再加上中國的「一條龍」經營模型,不知臺灣在地觀光產業確實由此獲得多少利潤?
檢視觀光局有資料記載的一九九二年開始,當時臺灣約有百分之四十三的觀光客來自日本;來自美洲整體約有百分之十六,其中以美國為主;來自歐整整體也有百分之六。然自二〇〇八年中國開放至台灣觀光以來,此種現象正好大翻轉,最新資料顯示,臺灣在二〇一四年的觀光客有百分之四十來自中國;來自日本僅剩百分之十六;來自美洲僅剩百分之六;而來自歐洲乃砍了原有的一半、僅剩百分之三不到。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不同觀光客來源國與地區間的互斥。
臺灣不是成天叫響國際化嗎?現在我們的孩童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國、高、大學畢業就有亮麗的英文、日文檢定證明、多金的家庭加個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證明絕非難事,產學合作更成了大學生養成的宗旨。這些證明應該不只是進階各級學校之用,產業必然也不排除觀光業。不知新政府有無想到如何善用這些人力資源?
綁在好像沒有語言障礙的中國觀光客源上,三不五時還要飽受對方威脅要「肆放」多少人來餵養我們,這對相關業者不是更沒有保障?建議新政府不要自俘手腳,將國際化程度顯著的自由經濟觀光業鎖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