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億買多少經濟成長率?  *


 


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15年11月02日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為了搶救今年第三季-1.01%的經濟成長率,行政院日昨公布將撥四十多億元金額,讓民眾購買冰箱、洗衣機等節能省水家電、寬頻提升、旅遊、網購等等活動。其中關於節能省水產品購置為每台一千元至兩千元不等的補助,其中對於家電購置措施,一則令人好奇對經濟成長可能的貢獻,另一則更令人擔憂這些節能省水家電可能衍生的負面影響。


        相關部會的邏輯是,此一措施比起過去的消費券更有助於經濟成長,因過去給予3,600元的消費券,民眾頂多就是消費掉那些金額,對於經濟成長的提升助益有限。再者,民眾只將消費券用於例行性消費,沒有增加新的消費,因此花一元可以為經濟創造出來的加值效果(所謂的乘數效果)有限。不知相關單位是否忘了,當初發放消費券時,相關評估也發現,不少民眾也利用補助的3,600元消費券購買家電相關產品。更不用說也拿去旅遊、網購、升級網路等消費。因此,才可能創造出所宣稱的0.64%的經濟成長率。


       而這次的刺激方案,一部分是將兩千元的補助綁在家電用品的購置上。相關單位的盤算是,民眾為了獲取政府兩千元的補助,就會再多掏出兩萬元購買家電,因而,此舉對於經濟的提振是相對顯著的。估不論以前整體消費券共發放了829億元,現在總補助金額為40億元的懸殊差異。說白了,相關單位認為對於要購買家電用品的民眾而言,政府不用花如此多錢(比以前還少給1,600元),一樣可以創造此類商品在整體經濟上的貢獻。


        此一結果如要成立,必須假設民眾拿到消費券或是為了補助,會購置的總家電數是一樣,才可能讓政府花比較少的錢創造相對多(或至少一樣多)的乘數效果。然仔細想想也知道,民眾如真有家電的需求,過去拿到3,600元(且是每人,如一戶以四人計,一戶就有14,400元之多),一戶就補助了半台冰箱,在金額相對多的補助下都不會用於購置家電,現在將2,000元的補助綁在節能省水家電的購置上,真能一如相關單位的盤算,政府只花2,000元就可誘發民眾再花20,000元?


       民眾如果不會因補助而有購置行為,不知政府指望花一元能創造的乘數效果由何而來?反之,如果民眾會因此一補助而購置家電,更難理解的是相關單位認為花一元在此類商品上,對經濟可創造出之乘數效果由何而來?是認為民眾因有了節能冰箱,所以就必然有源源不絕的採買行為,因而就會帶動經濟活動嗎?否則購置的家電數確定後,生產家電過程對其他產業上下游的經濟影響效果就結束了。此外,我們也要擔心,需要購置家電者是原本就有需求,還是為了「不犧牲」此一補助,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基本上是被創造出來的?


       果真如此,後續要關心的是,因有此一補助而購置家電者,到底是那些類型的家戶?是原本就需要更替家電者,正逢有此一補助、再加上廠商的促銷,稍微抒解經濟上的壓力;還是根本不是太需要、但不領白不領,家裡多一台電視也無妨;或者是實質完全不需要,但家裡廁所正好少了一台電視的家庭。不論那一類型家戶,雖然反應出來都是購置一台家電,然此一現象背後所反應的正是高低不同所得家戶,對此一補助不同需求的呈現。


       而這正是我們不得忽視的公平性問題,更別提有閒旅遊、或是會提升網路等級者,正好與不需補助之高所得族群恰巧有高度的重疊性。最後,如果獲得補助的是相對不需要的家戶,如何處理非到汰舊換新階段就遭棄置家電所衍生的環境問題,是另一個我們需要擔心的問題。


       此次的短期經濟刺激方案,花40億元預估能使經濟成長率增加0.1%,既然相關單位對民眾的消費行為都無法掌握,要有好看的經濟成長率、那需估算什麼乘數效果?簡單算數就告訴我們,400億就有1%的成長率,經濟成長率要更好看些、多花一點經費就有了、不是嗎?
 


   








 

 


 

 


* 刊於2015年11月02日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