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那一門課不能培養領導人才? *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15年6月30日臺灣時報『專論』 |
||
臺灣大學「領導學程」中的「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課程,近日因修課學生對外募款伍十萬元、以能完成南湖大山縱走壯舉,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普遍反應是負面評價多於正面。而多數討論針對募款的妥適性、計畫書的恰當性。然而,我比較好奇的是本校「領導學程」,到底如何「培養」領導人才,要掀開此一面紗,就必須檢視學程的設立宗旨與課程設計。
台大設立此一學程是有感於大學課程,長期以來均強調專業知識傳授,缺乏有系統的課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領導統馭能力,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欠缺團體合作、主動積極及關懷包容的態度。台大學生寧為雞頭、不為牛尾的特質,學校應該不是今天才知道,學校基本上是集結了全國從小到大的人生勝利組。我們在學生十八歲後接手,要改變這群天之驕子的「人人為我」心態是不容易,但這是台大學生普遍的問題,不是每年只有通過篩選的那二十五位學生的問題。
既是如此,學校何不將設計在此學程中的某些課,變成全校的校必修課?如果檢視該學程的課程,這樣的建議並非無理及不可行。此一學程必須修滿二十個學分,其中有十五個學分是原本已開在各系的課程,學程希望學生善用校內資源、涉獵多元領域,促進其對人文、社會、哲學、歷史、環境、全球時事等相關知識,提升領導之基礎內涵。而真正專門為本學程設計竟只有五個學分的「領導學導論」或「組織學運作導論」(二選一)及「進階領導專題(一)及(二)」,這次引起爭議的是三學分之「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的所謂榮譽課程。如此不正表示校必修僅需額外增加五個學分,我們的學生即可變成期待中的領導人才了嗎?
又一個號稱要有系統培養學生領導統馭能力的學程,其中四分之三學分是現成已開授的課,表示領導統馭能力的基礎內涵是重要的,且學校也已提供。此就更令人好奇,何以每年尚補助此學程六百萬元的頂大經費(五年五百億)?而其中有四十萬元是補助此次爭議的「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課程。補助一門課四十萬元,到底太多或不足,或許見仁見智,但就我所知,學校並不補助學生寒暑假至偏鄉對國中小學童課程的服務,這不也是領導人才需有的作為嗎?更別提對一個有近四百師生的系所,一年來自頂大的補助竟與「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一門課相當。
我們一般不都期待領導人才應具備:科學方法、人文素養、藝術涵養、法治精神、過人體力、怡人親和力、無遠弗屆的國際觀、無與倫比的毅力及耐力之特質嗎?任何與理、(牙、獸)醫、工、農、管理、生命學、公衛、社會科學等相關系所提供的課程,不正是訓練學生具有科學方法的做事態度;文、史、戲劇、音樂、藝術相關系所則培養學生的人文與藝術氣息;法律與政治等系所乃訓練學生具備法治精神;體育及營養系所則讓學生知道飲食均衡及強健體魄的重要;服務性質濃厚的金融及觀光遊憩休閒管理相關系所,則是學生親和力的展現與培養;學校來來往往的國際師生交流、學生飛來飛去的遊學與交換不正是他們國際觀來源的一環;咬緊牙根通過層層關卡考核以換得證書,不就是毅力與耐力的考驗?
走出教室就是戶外、三人就成團體、人多嘴雜就需溝通、合作與統馭,學習無所不在。需要設立「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這門課,在沒有人引領協助下,讓學生自行摸索,誤認拿了頂大經費就需爬上山頂,領導能力才能依此而生嗎?
* 刊於2015年6月30日臺灣時報『專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