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何以要用英文寫碩博士論文?  *


 


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15年5月12日台灣時報『專論』


 
 

 

又到畢業季,近兩三個月,可見到千、萬研究生,為了換取一張更「值錢」的證書,終日趴在電腦前、甚而以研究(實驗)室為家,為了想像中的加值學位,努力編撰出一本屬於自己的「萬世巨作」。

 

目前有些學校、系所或是老師,為了凸顯國際化的特色,對於碩博士的學位論文乃要求以英文撰寫。如此宰化國際化等於英語化的事小,更嚴重的是,這猶如要求一位不會走路的人,就要求他跑步;終究他是邊走邊跑?還是雙腳不協調、左腳拌倒右腳?

 

根據我指導研究生寫學位論文的經驗是,學生經常一副很有想法的樣態,但寫出來的內容卻和他所想差距十萬八千里,不僅句子不通、即便每一句都有道理,但連起來就不知所以然,更不要說段和段之間的聯繫,進而到整章,基本上是沒有邏輯可言。

 

每次問學生所寫的某一句、某一段是什麼意思?學生都可以唧唧刮刮的回答,學生口說反而比較清楚;再問,為什麼寫不清楚卻可以說清楚?由過去到現在,不論男生或女生,不是搔首就是縮頭,表現出抱歉卻又不解的表情。然後反問:「老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寫的時候就是寫不出想要表達的意思,改來改去就變成這樣。」

 

以上是我指導學生以中文撰寫碩博士論文的經驗。日前有朋友的小孩正值寫碩士論文階段,請我幫忙看一下所做實證分析的正確性,及整篇文章的結構。哇勒!是英文寫的!看了兩三頁後,根本不知所云,句子看不懂我如何進入實質內容給予意見?就此停住,我還给他,問他為什麼要用英文寫?他說是系(院)的規定,這是某明星大學的碩士論文。

 

學生以中文寫論文已詞不達意、長江黃河混濁不清,還要求以英文寫學位論文!以中文寫論文除了前述的一些問題外,最該擔心是學生東看西看來的文獻,要借用他人的概念或構想在論文中,引用(citation)、改寫(rephrase)不當可能衍生的問題。知道規矩的學生,寫中文論文時,如果參閱外文(英文為主)文獻,首要工作就是翻譯、進而將英文的被動式,改成中文的主動句法,如此做、他就覺得已是了不得的大事。

 

而如果參閱的是中文文獻,這下他就頭大了,因為寫來寫去就是逃不出原作者的句法與句型,但為了表現他也有「改寫」,下下之策就是將「的」改成「之」、將「因此」改成「所以」、將「換言之」改成「也就是說」,繞來繞去就是在「之」、「乎」、「也」、「者」的枝微末節上動工,這樣他也覺得是改寫。

 

試想今天如要求學生寫英文論文,如何改寫參考的諸多外文文獻?現在沒有翻譯工作可做,改寫無非就是主動被動句型調來換去?換一換形容詞、副詞?高明一點的將動詞換一個同義字,然後呢?沒有了!因此,如果看到行雲流水的論文,成果尚未國際化,改寫不當的國際化才正開始,因為這樣的事已在台灣不同的大學校園蔓延中。

 

現在市面上代寫論文店家的招牌已高高掛,寫中文論文都要人代寫,如要求寫英文論文,我們似又為這些店家創造了新的需求。如果學生論文出問題而讓學位不翼而飛,不是學校或是老師關切的事,在台灣要求學生以英文寫學位論文,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學生以英文寫好的論文,正好作為老師投稿國外期刊論文拼業績之用。要使用這些成果的老師,如你不在意學生論文是否會出問題,但他的問題「無意間」就會變成你的問題。


   








 

 


 

 


* 刊於2015年5月12日台灣時報『專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