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報為何排序大學 我們為何單戀此排序?  *


 


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刊於2015年3月24日台灣時報『專論』


 
 

     

一年一度英國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名日前公布,二〇一五年台灣各龍頭大學排名,比起去年普遍下滑,引起相關大學主管一陣嘩然!競相提建言,有謂高教經費不足、有謂高教資源分散、有謂國際化不足,良方不一而足。

請問有誰可告訴我們,泰晤士報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或公司?為何要排序各大學?為何台灣高等教育要以一個私人公司所做排序為圭鎳?又有誰知道此一排序如何做出來?如果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辦教育的宗旨為何要受此排序影響?

大家都知道泰晤士報是英國一份有名的報紙,除此之外呢?沒有了。其實這一份報紙是由Thomson Reuthers集團所有,而此一集團是由成立於一八五一年,事業曾跨澳洲、紐西蘭且專長證券、股票資訊及技術服務的Reuthers公司,與成立於一八九四年且事業橫跨美、加、英、蘇格蘭專營媒體的Thomson公司,在二〇〇八年合併而來。因Thomson公司於一九九二年收購了以提供研究資訊為主的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如此使得此一合併後的集團更強化了學術資訊服務角色。

該集團在二〇一〇年做了第一次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聲望排名,二〇一一年首度公布排序結果,至今已是第五年。每年結果出爐時,台灣高教學界,不論歡喜、悲憤總是一番震盪。然後看著排序指標的百分比配置,開始投注各種藥方,寄望來年排序可竄升。只是,我們總在事後投藥,然我們並不知明年排序指標、比例配置及詳細內容將如何更動,因而總是投錯藥或藥效不足。

世界大學排名指標涵蓋了百分之三十的教學、研究百分之三十、研究引用亦為百分之三十,其他專利、發明及教員生國內外人數比共百分之十。但每一個大項中的細項,每年的比例均會更動。而表面上看似客觀、且佔了總分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教學及研究兩項指標,是該公司由全世界依地區、研究專業抽取一萬多位學界人士,主觀排序而來。這一部分的主觀排序,就成為世界大學聲望排序的全部,而作為世界大學排序的教學及研究這部分的分數,因此,這兩項排序其實有相當大比例是相同的。

所謂主觀排序是來自網路問卷調查,誰會被抽中成為受訪者不得而知,我被抽中過三次,我填了兩次。有填過的都知道,這些所謂主觀印象評比,真的就是印象。因為我們就學、教書的學校就這麼兩三間、多則五、六間,請問你如何回答你認為全世界教學或研究最優的學校是那一間?如果你在哈佛、耶魯唸過或教書,你的印象和你有過教書或唸書經驗的學校或許正好一致;但絕大部分的人不是,因此如果你填答時表現出「客觀」,你勾來勾去不就是你聽過的這幾間學校?但你既未在這些學校唸過或教過書,你又知道他們真的優?如此,難到你不會懷疑,你所屬學校排名忽高忽低,不是因為在填答當下,受訪者護校心切的結果?

又研究引用指標所計算的是收錄在Thomson Reuthers集團所有資料庫中的文章。這些資料庫就是常常讓台灣學界唉唉叫的科學引用索引(SCI)、社會科學引用索引(SSCI)與藝術及人文引用索引(A&HCI)。如此做應該不奇怪,因為這是該集團所建置的資料庫,選取集團現成的資料來計算,除了可以知道資料庫使用的績效外,尚可知如何補缺漏,進而加強資料庫行銷。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聲望排名正是良好的行銷手法。

泰晤士報評比相關大學時,明確告知:「一所大學是相當複雜的組織體,很難濃縮成單一數值做評比。大學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社會各面向典範的改變是無法衡量,放在全球評比更是沒有意義。」

台灣的大學,我們知道被拿來評比的是我們的全部,或只是一小部分?如不知道,應先認清、定位好我們的功能與角色,何需單戀一個數字?


   








 

 


 

 


* 刊於2015年3月24日台灣時報『專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