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去年是升高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最後一年,而今年改以國中教育會考(簡稱會考)取代基本學力測驗。這是為這個暑假過後開始實施的十二年義務教育,篩選學生進入最後三年(高中)義務教育的一環。
會考才放榜不久,想必大家還印象深刻,因為發生了不少全A++考生落選所謂「明星學校」的「悲情故事」。因此除了會考外,還要用其他方式評比會考成績相同的考生,比作文、比在校成績、比校外服務、無所不比,至於在校內當過「長」字頭身份越多長者、就越有機會進入「明星高中」,不管是搬牛奶的牛奶長、收作業簿的簿長、負責掌理抹布的布長、監督同學可否放學的放學長,長字稱謂不下於我們行政部門的部長們。
其實這種大規模教育變革實驗在臺灣也不是沒發生過,我們家就有一隻十幾年前、供九年一貫第一屆試驗的白老鼠;再加上小學建構式數學的「加持」,讓他對於我們的教育百思不解,甚至對於上學也感莫名其妙!九年一貫什麼都沒貫,只有將國一至國三的稱謂,由六年級接續到九年級有連貫;至於課程,不是需有飛象過河的能耐、不然就是一腳踩空掉到河中,因為六年級升七年級要銜接教學、九年級入高中後要補救校學。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現在再來一場十二年國教的會考,「明星高中」排序仍深刻人心的情況下,雖然入學方式變得多元,然這只是讓家長與學生花更多時間與精力鑽研如何進入「明星高中」,萬變不離其宗、只是讓入學更麻煩罷了,大家要鑽的還不就是那三兩間「明星高中」!因為我們的教育與文化,向來不鼓勵學生自小要慢慢培養、發覺、欣賞自己的特質與專長,老師更不允許會考試的學生去打球、做麵包、學烹飪、設計服飾或跳舞,因為未來大學進入這些科系可能是有損校譽的。所以集結全國最會考試的「明星高中」,大學學測或指考後,每一組最會考試的學生之第一志願湊巧不是電機、法律、國企,不然就是醫科!
日前會考爭論如此大的來源,無非是因進入「明星高中」即是取得未來進入「龍頭大學」的門票。然而,普通大學之外尚有科技類的大學,除了考過的人,請問其他有多少人知道這類大學的考試叫什麼?什麼時候考試?考完後又如何分發?有人見過社會、學生與家長為此爭論嗎?這類大學的考試叫做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主要是供高職生(也包括綜合高中)升四技二專入學之用,今年是五月三日至四日考試。考完後可以此成績申請推甄、也同樣是用此一成績填志願分發。不像普通大學是用學測推甄、而用指考分發。因此,稱為統測,似乎隱含一大鍋菜炒一炒,要吃什麼都在裡面。
沒有人重視這類的考試,是因為高職生在入高中時就已被宣判是考場的輸家,因此,未來如何進入「符合他們資格」的大學,主事單位也就相對的隨便,反正也沒有人會在意「你們」這些考生。今年統測第一天,台北考區捷運的文湖線尚且停擺九個小時,只見主事單位一派輕鬆地說周邊只有一間學校是考場。可以想像如果這是發生在會考(或是以前的基測)、大學學測或指考時,只要有一隻蒼蠅在一位考生周邊嗡嗡盤旋兩三圈,相關縣市教育主管單位或大考中心不被罵到臭頭才怪,即便只是一間學校至少有幾十間考場吧,主事單位竟如此淡定?
進入普通大學,即便是龍頭大學,社會普遍覺得學生所學過於理論、沒有實務經驗,因此,現在開始強調產學合作。而對於科技大學,主事單位向來都用普通大學的標準來評鑑師生的表現。讓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學生變得四不像,而此一現象,主要是教育主事者對學校的劃分永遠只有會考試、不會考試的特色劃分;難以冀望教育資源會挹助到不擅於考試、但會跳舞、修車、打球的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