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有三十二個國家有核電廠運轉,這些國家核能佔能源比例高低各不相同,而這些核電廠提供全世界約百分之十一的電力來源。又這些國家有亞洲的日本、南韓、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另還有美國、加拿大兩個美洲國家、阿根廷及巴西兩個中南美洲國家,及僅有的南非一個非洲國家,其他大部分為北歐到南歐及東歐的國家。
二0一二年最新資料顯示,這些國家的核能佔全國能源來源比例,最低的為中國的百分之二,最高的則為法國的百分之七十五,然前者核能的比重尚在持續增加中。而其中變化最明顯的是日本,由原本二0一一年三月福島核災前佔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曾高達百分之三十四,瞬間降到二0一二年的百分之二點一。除了不及修復的技術因素外,是否仍要持續仰賴核能,恐怕更是造成此一結果的主因。
福島核災是繼一九七九年美國三哩島核災、一九八六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烏克蘭車諾比核災,事經二十五年後所發生史上最嚴重的三大核災之一。根據調查顯示,歷經福島核災事件後,日本民眾認為核災對人們食物的吸收、土壤帶有的放射性物質及空氣中含有的輻射,可能帶來風險之評估則轉趨保守。而此一事件除了引起日本民眾的關注與態度的轉變外,也影響與日本相隔遙遠,如瑞士、比利時、德國、義大利和法國民眾與政府對核能的接受度與核能政策的轉變。當然也波及鄰近日本的臺灣、南韓與中國,核能接受度及核災風險認知的改變。
日本核災事件使瑞士人對核能技術,由原本有較高的信任明顯轉為不確定或不信任。至於核能佔有全國能源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一的比利時,此一事件則促成比利時政府,規劃由二0一五起至二0二五年逐步淘汰高比例的核能發電。而在核能使用原本就有諸多爭議的德國,此一事件使德國人對核能更加的不安,於是規劃至二0二0年逐漸淘汰既有的百分十八核能。而原來規劃在二0三0年,擬由核能提供百分之二十五電力需求的義大利,在此一事件後,有更高比例的義大利人認為,核能技術給社會的好處並沒有預期高,同時也認為核能產生的風險相對不易控制,對未來世代的威脅及危險性更高,於是乃暫緩核電廠的興建。
而此一事件連同過去車諾比事件,讓核能佔能源比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法國人深刻體認到,不佳的技術與令人無法信任的管理能力,加上沒有通過核災考驗的核電廠及透明的資訊,是這些核災發生的主因。於是法國政府被迫將過去不對外公開的各種操作、維護成本、技術資訊與核廢料去處透明化,同時也提供未來其他可替代能源的發展規劃及其所需各種相關成本資訊。
至於鄰近日本的臺灣,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臺灣核電廠的安全性遠不及日本,同時有四成的民眾認為,臺灣有相當可能性會發生類似福島事件,如此也可以說明何以民眾對興建中的核四仍有疑慮。至於南韓民眾尚且因此一事件,擴及到對各式再生能源技術的風險認知與態度、信任及使用的意願。而中國目前的核能比雖只佔百分之二,然此一事件確實使中國人心目中認定的核能風險顯著的提升,於是相對不易接受核能。
一件負面或具毀滅性、且波及時間與影響範圍均難以掌握事件的發生,勢必改變民眾的風險認知及政策偏好。此時政府該做的不是指責民眾專業不足、粉飾相關資訊使其更加渾沌不明、凸顯管理隨時隨地會出包的態勢、提出搖擺不定的未來發展與走向;這些恰好是強化民眾恐慌、不安與抗拒的因子,民眾如因此而不支持特定公共政策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