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太陽花學運在立法院的「活動」暫告一段落,目前相關成員則四處播種。值此之際,經濟部也同步到各大學校園說明台灣可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可獲得之利。然由相關報導得知,經濟部官員所到之處的噓聲、嗆聲似乎大於掌聲,由此可見,經濟部的作為不論是宣傳、說明、解釋或是溝通,成效似乎不大。
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服貿能創造臺灣人新的就業機會,因中國每六百萬元新台幣只能申請三位專業人士來臺,其他必然聘用臺灣人。然臺灣人又不是不知中國人有六百萬元新台幣的人望眼皆是,即便中國的投入能為臺灣人創造就業機會、恐怕也只是曇花一現的假象。假以時日,服貿所開放的相關服務業,每六百萬元帶來的中國「專業人士」,將使得臺灣在地的就業人數被中國人取而代之。
這樣的經驗,大家絕不陌生,中國自從經濟開放以來,加上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當西方外資紛紛撤離他們認為沒有人權的國度之際,臺灣的製造業卻在此時逐步踏入、進而大量湧入只求成本最低,不思品質提升的製造業經營型態,讓原本在臺灣幾近淘汰的生產線移至中國後又死而復生。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早已習得如何複製臺灣的製造業生產模式後,還須要臺灣的幹部嗎?更不要說臺灣製造業為中國所創造的大量就業機會,難道我們要讓相同的情況再次發生於不同的產業上?且這些店家可能三步一間、五步一格、就在你家隔壁。
由聯合國相關資料顯示,在目前登錄最齊全的一九七〇年開始至一九九〇年,中國的製造業約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四十四,而一九九一年至最新的二〇一二年止,則大幅提升至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六十,其中臺灣製造業移入的「貢獻」絕對功不可沒。而同一時期,中國與服務業相關的海陸空交通運輸、倉儲、印刷、傳播、通訊、批發、零售、餐飲、旅館、汽車維修、個人及家計單位的相關服務等等,由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十三,僅微幅提升至百分之十六。而臺灣主計總處統計的資料顯示,一九七〇年至二〇一二年臺灣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則由百分之五十提升至約百分之七十,這些百分比的變化正好與製造業因外移至中國形成相互消長的對照。
檢視這些服務業項目,不正是目前臺灣政府私自與中國所簽訂的服貿協議所涉及的產業嗎?以台灣目前開放中國觀光客來臺為例,由中國在地的旅行社、到中國觀光客進入臺灣所須各種服務的一條龍安排,臺灣人應當已嚐到箇中滋味,當我們再開放更多的服務業項目後,不論是變成更大隻龍或是養出更多隻小龍,臺灣廣大的服務業就業人口,無疑將被綑綁得更動彈不得,不然就是任由中國老闆宰割。
對於一個強調經濟成長如中國的國家,當其國內生產毛額在二〇〇七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來自貨品出口的鼎盛時期,此後,此一比例則一路下滑了六個百分比,對應的經濟成長也由兩位數縮減為個位數。而中國在聯合國也是於二〇〇〇年才開始有服務出口的紀錄,金額約三百億美元。中國為了恢復往日的出口高峰、再創成長的佳績,並讓國家的產業結構進行必要的轉型,服貿協議正是中國在經濟上的如意盤算。
目前與中國尚在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不少談判多年未果的原因,都是雙方針對只佔國內生產毛額比例僅有個位數的農產品各有堅持。有何理由臺灣要對中國門戶大開,讓缺乏天然資源的臺灣,淪落至連僅有的人力資源也無處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