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昨天在台北大學舉辦的服貿校園座談會,宣稱簽訂服貿可以為台灣企業創造一百二十億的產值,學生回問既是如此,何以政府需要編列九百八十二億的輔導金?這擺明不就是弊大於利?
我要追問的是,撇開其他非經濟因素不談,不知經濟部宣稱的這一百二十億元,是一天、一年還是一輩子能創造出來的產值?以經濟部的回應來看,這至少是從二0一0年開始到二0一九年十年間新增的總產值,因為輔導金是要因應這十年間受害產業的須要而編列。
十年才為企業創造一百二十億元產值?當前政府是否該認真思索我們的企業目前須要什麼輔導?政府到底又為企業作了什麼轉型?須要靠一個讓人還有諸多疑慮的服貿,在可預見的十年內,每年總體才為相關企業增加十二億元產值,划算嗎?每次只要停水一天、我們科技業的損失就不下於此,到底是政府無能?還是企業無競爭力?
真虧經濟部也能堂而皇之宣稱服貿所能換來這丁點的產值,並以這樣的蠅頭小利來呼攏學生。如果我們的理解有誤,這不是我們的錯,是錯在你們在此關鍵時刻,連溝通說明還是霧煞煞。我實在不相信政府真的全盤掌握服貿影響涵蓋經濟及諸多層面的利與弊,所以也不要再追問反對的人瞭解服貿嗎?因為政府從來不希望我們真正瞭解全貌,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