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臺灣』 才能看見污濁的山河? *


 


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2014/02/11刊於臺灣時報『專論』


 
 

     

     臺灣一向自豪是高科技產業的代工天堂,台灣二0一二年的最新國民所得資料顯示,約有百分之十八是來自這些電子零組件業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而如果放寬至這些業別所屬的產業範疇,台灣在同年的國民所得則約有百分之三十一是來自工業及製造業。雖然工業及製造業佔整體國民所得的比重,比起十年前仍是增加的,然成長已略微趨緩。這樣的成就常常是政治人物引以為豪,吹捧政績所用的數據。


    然而,政治人物要創造這些「政績」,到底老闆要付出什麼代價?要雇員工、買原料、交際應酬等等成本,老闆絕對會精算得分毫不差,然只要這樣產品就會因此自然生產出來嗎?當然不是,我們要享有、當然更大的比例是賣給外國人享用這些產品時,永遠都有一些在老闆精算下,但卻是我們看不到、更不需要由老闆付出的代價,也就是生產過程中隨帶而來的各式各樣污染,如空氣、水、固體廢棄物、甚至是土壤與地下水等等污染,這些基本上是形影不離的伴隨著我們每天的生活。這些對環境的破壞,老闆沒有(或很少)付出代價,當然就是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買單。


    你所買的小小一個口罩、大至裝設空氣濾清器、麻煩到蒸硫水一桶一桶的扛到家裡,要命到吃下種植在有毒土壤上的農作物,這些原本都是大老闆們該付而未付的代價。這些未經處理的廢水、廢棄物、污濁的空氣等等,卻由我們自掏腰包、自求多福的花錢解決。以工業廢水而言,二0一二年的工業廢水就佔了全國水污染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一。這只是檢測得到的水污染排放量,對於更多不知去向,卻是會影響地下水甚至是污染土壤的污染量,是我們百分百瞭解的事實,但卻是完全不在相關單位的掌控中。


     行政院主計總處自1993年起,每年所編算的『綠色國民所得帳』,則是嘗試將各式的污染帳如國民所得帳一般,將這些污染帳由國民所得帳中扣除,以能更真確的以一個帳表反應一國的國民福祉。然自編算以來,已歷經十個年頭,我們對於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固體廢棄物是否完全掌握絕對是一大問號?而對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更是一片空白,更遑論能知曉生產過程中對土壤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及土壤及生態系統所造成之折損的大小。也難怪日月光及相關產業負責人,被發現偷埋暗管排放廢水時,會以一副被冤枉、不知自己犯了什麼錯的無辜表情,展現出他(們)絕對是實至名歸的台灣經濟貢獻獎得主。


     由『綠色國民所得帳』過去十年的編算結果可以發現,其中環境污染及自然資源折損價值,約佔整年度國民所得的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零點六之間。當國民所得成長率尚高之際,就帳面上而言,扣除這些比例,對我們整體福址的影響相對的小,然而在二0一二年時,台灣的國民所得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六,再扣掉百分之零點五,國民所得成長率要保一恐怕是奢求。


     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是人們的期待,更是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口號,然令人不解的是,我們無時無刻不是浸泡在污濁的空氣中,隨處也可見條條色彩鮮豔的小溪、河流及色澤多變的海水。但我們卻需要藉由「看見臺灣」才鳥瞰到這些現象。來自天龍國的人果真要從天上才能看清諸多事實,此外,另一個可以肯定的是,該如何方能達成永續發展,我們則要永續的探索。
 

 


 

 


* 刊載於2014年2月11日臺灣時報『專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