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點   輸在終點*


 


吳珮瑛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本文刊於2012『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卷,13期,32-33


 
 

 

臺灣的家長對於孩童學校相關科目及才藝的學習,普遍有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因此,總是在所有的規定啟動前,就讓孩子到補習班先學起來備用;而學校老師也認為反正大家都學過了,因此,在校就簡略帶過。如此,可能讓一些在上學才開始要學習的孩子,兩頭落空。而此種深怕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到底是讓孩子覺得補習班比學校有用?還是上學只是年複一年不斷的學習相同、覆誦雷同的內容,以致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致的源由之一?

        猶記得小女就讀小學一年級時,因原所讀的幼稚園完全依照規定沒有教注音符號,上小學後各校慣例只用十個星期教注音符號,因該校是屬台北市中心的所謂明星學校之一,因此全班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由小、中、大班、甚至幼幼班開始,注音符號早已不知寫過幾百次,唯獨小女是班上少數兩、三位不會注音符號的學生。十週後學校有一個檢定考試。考試前一晚班導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是否需要給我題目?聽後我簡直傻眼,我說要題目作什麼?因為班導是擔心她考不過,我說考不過會怎樣嗎?他說不會,因為接下來還是可以和其他人一樣開始學中文字,我說既然沒影響去考就知道他學到多少了,我心想,我都不擔心了,導師何以如此擔心?難不成導師有業績壓力?

        一如預期,小女低空飛過,事後在一個偶然機會和校長談起這件事,我說,如果小女不是特別低能,她的成績應該是最能反應十個星期的學習成效,其他人老實說都是「違規」換得而來的成績,校長不置可否的怪異笑容,不知他認為我跟本就是對牛彈琴、還是認為我是少見多怪?

        此後,開始寫中文字後、旁邊還是要標註音標,以前看小女單純只寫注音符號時,都寫得七零八落,但搭配著中文字寫而旁邊也需標注音標時,她就寫得很快也都正確。我想全世界大概只有學習這種象形的中文字,需要先單純寫音標,而後再寫文字。你可以想像英、法、德、西班牙文,有人會單純寫音標嗎?這也難怪小犬開始學音標時,有一次看到路邊招牌上的字,興奮的問我「玉」是否唸作「ㄨㄤ、」,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班上有姓王的同學,因此「王」旁邊的那撇不就是第四聲嗎?我笑笑讚賞他真有創意,爾後再告訴他該字的讀因,但他當時滿臉狐疑的表情,遠勝過我對他讚賞應有的喜悅。

        學習注音符號如此,學習英文更是變本加厲。如果規定小學三年級學校才開始教,家長一定在小一甚至幼稚學就送到各式美語班。而如果規定小五學校才教,家長也一定毫不手軟、更無抗議的提前兩、三、五年,送給各式美語班大筆的補習費。英文學習的時間比起過去國中才開始學習的年代,足足有兩倍長的時間,然我們學生的英文程度,遇見外國人時,比起過去不僅沒有兩倍的實力,恐怕還是停留在yesyesI don’t know的階段。

        至於其他科目的學習,也都有類似的情況。三不五時,我們就會看到最為一般人熟識的奧林匹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比賽,臺灣又得了幾金、數銀、多銅獎項。這些學生可能在這些領域真有一些天分,再加上比起別人更有耐心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練習,因而得以在高中階段有亮眼的成績表現,於是在短時間也因此而可以順勢進入明星大學的相關科系就讀。然從來沒有人追蹤這些人成長後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否則第一批得獎的學生,不正是我們目前所要找尋的人才嗎?

那一家幼稚園在教注音符號,家長都知道要至何處上課,各縣市教育局會不知道?在正常的學習進展下,每一個內容需要多長的學習時間,教育專業的人絕對很明瞭,既然有規定,我們就要按規定確實執行。否則,我們總是規範一籮筐,但都沒有確實執行,而且是教育單位,就這樣名目張膽地帶著學生違規,這不是很大的諷刺嗎?

此外,我們也要去除「虛胖」學習成效帶來的虛榮,因為很多短期的表現都是拜補習班發達之賜,而不是學生真正歡喜、內化後的學習成果。不然,如此恐怕只會落得贏在起跑點,但最後卻輸在終點的結果。否則,一個主動增加學習時數如我們的國民者,怎會讓人感嘆程度一代不如一代,人才無處覓的下場!


 

 


* 刊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3期,32-33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