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全國化 大學社區化*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本文刊於2012,『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卷,12期,57-58 |
||
自從2001 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以下簡稱基測)實施之後,此種考試模式基本上也就是「九年一貫教改」第一批學生至目前為止的國中生,所面對的高中入學大型考試,九年一貫教改第一批白老鼠如果順利就學即是這個暑假前畢業的大四生。 如果以基測取代過去的聯考,是要達成當初九年一貫教改所揭櫫的目標之一 ━━「高中職社區化」,亦即建構學生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並鼓勵學生就近入學。然而,每年基測成績揭曉之後,我們竟將全國的所有高中職學校,由最高的錄取分數一路排到最後,爾後讓全國二、三十萬的國中生,開始定位他所在高中職的入學成績與他校的優劣比較。如此,最明顯的是使得全國所謂「最好的高中」幾乎只剩建中與北一女,其他地區的高中幾乎消失無影,高職更是被遺忘的一大塊。同時,更因為在以壓縮的量尺成績計算方式下,更讓人斤斤計較且提心吊膽於是否會以一分之差而無法進入這兩間全國一流的高中。 如此的作法,很顯然的是認為全國所有的高中職是只有程度等級上的差異(different in degree),而不是類屬上的不同(different in kind),如此,更不知要如何讓高中社區化、校校有特色的目標得以達成?而九年一貫最大的變革除了以基測取代過去的聯考外,另外尚有一綱多本的教課書,入學管道的多元化等等,面面均朝向多元、多樣的發展,不知何以唯獨所有的高中職校的分數在基測下要統一排列?這也難怪大家會開始懷念過去的聯考,除了它可能較公平外,由於當時是全國的國中生在同一天考試,但全國分成數區,每區的題目各不相同,放榜時區區有雞頭,如此不是更能達成地區的特色?連帶的目前無人聞問的五專在當時也是各地百花齊放的焦點。在當時可以保有相對多沒有優劣而是各有特色的蘋果與橘子。反觀,現在五專考試何時舉行,沒有考生的家庭、恐怕沒有人知曉。 當然有人會說,基測分數是依據學生以自己考後填寫出來的結果,然這是雞生蛋、蛋孵雞的問題;是大家的觀念要改變之後,學校的排序才可能出現大風吹的情形,還是制度的變革原本就該引領大家改變傳統的思維。然很顯然的,我們的制度永遠都是跟在人們的價值觀之後。制度甚而可能還更助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等問題發生後,我們再設計一套制度去改變前面制度思慮不全的缺失。這也是我們的教育變革,一改再改,但卻是越改越讓人擔心之處。 也因為國中基測對各高中職如此的排序,因此,進入這兩所基測所認定全國最好的明星高中,也彷彿是取得未來進入明星大學的安心門票,而明星大學又多集中於北部。根據台大駱明慶教授統計,在實施基測前,進入台大的學生已近六成是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國中基測實施至今已 12年,雖然尚無完整的統計數據顯示,是否進入台大的學生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比率較過去有更顯著的提升?然而,由我過去幾年翻閱導生個人資料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來自這兩個地區學生比率著實是逐年升高的,且住家地址就在台大本部羅斯福路四段鄰近的羅斯福路三段、仁愛路、和平東路、新生南路、敦化南路者大有人在。 如此的現象,至今年大學指考分發後,大家方發現,台大錄取的學生主要竟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而成大則為南部學生的大本營,中部則集中到中興大學,此外,每一所大學都是以錄取幾位建中生與北一女為豪,當所錄取的建中生或北一女學生比起去年多幾位時,中、南部大學的校長則表欣慰,似乎好不容易在今年能多撈到幾個來自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而感安慰。這在過去的聯考制度下是不會發生的現象。 學生年紀越大、離家越近,當然這也不是強調念個大學就要翻山越嶺,然這樣的現象卻也不得不令人憂心,這是否為社會普遍關切越來越多大學畢業啃老族的由來。進而,學生大學畢業後,我們再埋怨他們沒有國際觀,他們連國內跨縣市觀都沒有,沒有國際觀應該是可預期的。現在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雖然爭議仍多,然不知前一個制度所衍生的「高中全國化、大學社區化」的問題,在新制度下可以獲得多少解決? 又在不變如昔的教育資源配置下,我們的學生由高職可以習得的各項非國、英、數、理、化、生物等等訓練學生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能科目,如何可以在新變革下受到重視?還是都要讓學生應付家長與老師,接受傳統價值觀的禮讚後,先證明他是會考試的,而翅膀硬了之後才大聲對父母說「我對你的責任已了、我要學音樂去了」、「我不想做學學術研究,我要去做麵包?」
* 本文刊於2012,『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卷,12期,57-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