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石化近日在各大報以巨幅廣告說明興建國光石化的好處,並呼籲要以科學數據理性檢視,而非憑「感覺」一味的反對。對此呼籲筆者深表同感,因此,在此乃就該說明的內容理性的檢視一翻。
首先,該說明強調台灣如果沒有石化產業,將失去每年得以創造三、三兆的經濟鏈,此一數據的計算細節雖不得而知,但以二00八年台灣十二、五兆台幣的總國民所得,此一經濟鏈的價值,佔了總國民所得的四分之一強,更佔了總外銷金額六、三兆的百分之五十二,如此高的比例,如果不是計算過程需要再斟酌,此一結果指引著台灣未來只要再蓋兩座石化廠,經濟問題一切就解決了。這樣的經驗應該可以給深受金融風暴尚未翻身的國家,一切比照台灣的作法,經濟問題應可迎刃而解,但世界各國對於如何救經濟方案的設計與選擇,顯然並非如此的簡單與明確。
其次,該說明也強調當地居民擔心因石化廠存在罹癌風險的增加,且說明顯示,自七十二年至九十八年間,台灣國民所得是成長的,同時國民的平均壽命也是增加的,這一段時間平均壽命增加約一百天,而台塑雲林建廠也超過十三年。這樣的說明,猶如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石化廠的存在有因果關聯。果是如此,就雲林而言,石化廠每存在一年,雲林人的平均壽命就約增加八天。如此也隱含只要多蓋幾座石化廠,全台灣的平均壽命勢必大增?果是這樣,不僅經濟學家不必苦思造成經濟成長的可能原因,公衛與人口學家更不用找尋影響平均壽命的相關因素,蓋石化廠即是解答!
再者,如果病痛纏身,想必並非長壽者之福。相關單位是否想過目前反對蓋石化廠者,所畏懼的是活著而罹患各式莫名的疾病;以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來看,由八十四年至九十七年,全國罹患惡性腫瘤每十萬人由121.56,一路攀升至九十六年的175.87而後降至九十七年的169.20。如果此一全國數據無法說明當地的特殊狀況,同樣的,以全國平均壽命的增加,何以能代表雲林或彰化特定區域的影響?
進而,在不景氣的當下,相關單位更期盼以國民所得的增加作為計畫可行性的依據,然此一指標的適切性本身是相當值得討論的。國民所得是一個國家的會計帳,其架構是蘇聯的Kuznets所提出,此一指標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大蕭條,各國用來衡量前後年是否有所進步的一個基礎,從來沒有要作為一國包山包海的所謂福利衡量指標。否則,要創造高國民所得是很簡單的,只要將101大樓打掉、將竹科廢掉,兩三年後再重來,屆時台灣一定有驚人的國民所得成長。
因有鑑於一般將國民所得做過多的詮釋進而誤用,聯合國世界銀行乃於1997年將所屬會員國,重新計算扣除因追求隨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納入環境保育對人民福祉的提升,這些新得之數據稱為綠色國民所得帳。所以真要衡量一個計畫的可行與否,在環境影響評估計畫書,就要將隨同開發所帶來的所有正負向影響涵蓋在內,如此多少比起傳統國民所得帳會更貼近人們福祉變動的感受。
該說明書上指出國光石化可以創造淨效益達四一0五億至四三二三億,此一數值是如何由原本的效益扣掉因建廠可能造帶來的空氣、地面水、地下水、事業廢棄物、土壤污染、各式生態系統之損害、人民健康危害與財產損失等等,不論是鄰近區域或是普遍的人們都會擔心的事?我們無從得知?
最後,如果客觀的科學數據敵不過人民的主觀感受,經濟部工業局曾於今年一月委外做了全國1080份樣本的調查,以瞭解『石化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的「民眾意見與社會接受度」,該問卷中的三個方案均包括國光石化,搭配其他三輕、五輕或六輕更新、關廠等不同組合。最後結果只有一個方案勉強超過50%受訪者認為「好」或「非常好」,受訪者接受其他任何方案的均不及半數。
想必相關單位樂意與各界,以科學的數據做理性的對話,而不會隨著任憑感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