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學界、醫界連署反國光石化廠之興建與六輕五期的開發,及台北高等法院對中科三、四期停止開發的裁定。如果再加上之前藝文界對南港202兵工廠濕地的聲援,差一點被徵收的田寮洋濕地,及近兩日六輕居民認為台塑提出之補償金太低等,這一連串的發聲,除了人們對於決策資訊不公開未能適時參與的怒吼外,更凸顯了相關當局無法掌握維護整體環境或是保護特定濕地,及無視農地資源對人們帶來之價值及價值有多大的盲點。
濕地、保護環境及維護農地資源到底有何價值、對誰有價值?當一國所得尚低時,人們當然先顧肚子,濕地自然成為垃圾傾倒處,環境維護必然是奢侈的妄想。農地雖然是從事耕作者謀生的主要來源,然而人們與農地互動的情愫,然對絕大部分不從事農業耕作的我們,也享有了農耕所衍生的文化,及農地存在帶來綠油油、黃澄澄的田園景觀價值。
且當國民所得高至一程度後,人們除了對環境品質之要求日益提升外,尚且益形注重生活品質之內涵。為了濕地的保育與數百隻黑面琵鷺、或不知名翩翩飛舞鳥類的過境之旅,維護海洋資源、讓白海豚悠遊其中,人們會質疑是否必需犧牲一輩子賴以維生的魚塭與農地,或者更替讓得以繁榮地方經濟與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工業區的設立?
由於每個人對於這些決策的優先順序,認定這些資源是否需要維護的價值高低各不相同,因此,《環境影響說明書》才需要納入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更要記載、分析與評定開發的影響範圍,或者開發對居住在該環境的人、物與生態的種種影響。然而,這些影響不能只以很大、很小;很嚴重、輕微、無影響等抽象、空洞、讓人們得以漫無邊際的想像方式表示。更遑論如今這些可能受開發影響的對象與範圍,有意無意的被忽略,受影響者所認定的價值完全無法呈現在評估中,以致衍生出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的結果。
要評估與分析維護環境與保育資源對人們帶來的價值,自1970年代中後期,世界各國至今已累積成千上萬個案例。由於漁獲、農業或工業區設置的收益都可以明白的以金額來表示,然而,對維護濕地與環境及保護農地資源帶給人們的滿足,或是對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害也應比照對應的以金額表示,此乃促使資源環境經濟學家發展一系列方法,評估維護或保育環境資源對人們的價值。這類評估對實際問題之解決,1989年Exxon石油公司在美國阿拉斯加漏油事件賠償金額之估算,所發揮的關鍵性角色乃是最具代表性的個案之一。
將諸多種種沒有市場價值之環境與資源量化、進而貨幣化的做法,正可以提供補償依據的參考。有了這些評估結果,方得以讓人們在道德情操的發揮下,以更具體的數據做為相關彼此協商的依據。當世界各國早已開始以綠色國民所得帳,調整傳統經濟發展帳本時,此正是考驗著我們如何在發展的思維下,納入環境損害及保育資源價值的永續作為。而不只是一味停留在環境資源保護的道德訴求,及發展經濟救民生的無止境拉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