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騙錢不擇手段[1]

 
 

 

吳珮瑛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經濟學系訪問學者

2007/12/06刊載蘋果日報

 

 
 

 

    近來隨油價的提升,在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應下,相關民生物資的價格也應聲而起,而小老百姓的薪水相對縮水,在兩相夾殺下,一般人感覺益加貧窮。雖然很多客觀數據顯示,目前的情況沒有七零年代石油危機時糟,但是客觀數據總難敵人民主觀的感受。

    如果往日夜為民喉舌的政客看,小老百姓已習以為常為了爭取「地方建設」經費,國家預算五馬分屍式的切割、肉統式的補助,而終究可能煙消雲散於五里霧之外。對照看看多少人為了一個麵包漲兩元,愁眉不展、唸唸有詞的不滿神情,叫小老百姓如何不去感受?

而如果往雲端走,是否會有讓人較欣慰的事發現?走在雲端上的學者,理論上是社會的良心所在,更是國家前進的推動者,特別是明星級的大學,是多少父母、老師鞭策學生,應該擠入以擁有一席之地的最佳落腳處。

然而,如果實際到大學校園走一回,會發現學者為了「研究發展」與政客為了「地方建設」所需經費的迫切性一樣高,且「研究發展」之高深莫測絕對是一般人難以得知,不是簡單粗糙到家門前水溝蓋修好沒的問題,因此學者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給予「研究發展」經費的各個行政部門,國家前進的動力要靠這一群人,著實令人懷疑!

很會做人的學者,幾乎是他專業所屬相關行政部門計畫投標的常客,一個研究可以甲部會做一下、乙部會再滾一回,相關單位只因為有經費配置,就需要有人來幫忙消化預算,政府明明規定,每人每年只能主持行政院所屬部會計畫兩個,越明星的大學,越明星的學者計畫簡直不計其數。但這些計畫成果最後不是放倉庫,就是成為回收資源,年復一年經費不減,景氣怎會不好?國民所得都要靠這些消費來累積呢!

一年三、五個計畫,如何執行?去頭去尾,一兩個月就要做一個計畫!老鳥學生帶菜鳥新生,老師外務太多無暇監工,更遑論指導學生做研究,學生只能自求多福。高招的學者,將計畫設計入課程中,上課就是幫老師做計畫,當然是沒領錢。技術略遜的,就用學生人頭報三萬給一萬。所以學生除了要努力幫老師完成計畫外,還要負責幫老師張羅發票的事宜,明星大學給學生如此的示範,期待他們出校門後以什麼做對照?

目前在職專班當道,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更老,隨時更新職場不足,是人人稱羨的行為。然在職生來自學者本應「監督」之行政部門者不少,碩博士各自背個價碼不同的計畫來唸書,其指導教授自然成為計畫主持人,誰會相信這種計畫是要解決國家的什麼問題!此種計畫只是在職學生利用國家資源,獲取個人學位奉送給老師的束脩。

由油價、麵包、到政客、學者、學生,再到地方建設與研究發展,每一件事都和另一件事有關,牽一髮動全身,看到此,額頭上三條線的紋度不禁自動加深!


 

[1]刊於2007126日蘋果日報『蘋果論壇』,原本標題「景氣不佳?但看看學者的計畫經費!」。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