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利益,誰看見? |
||
吳珮瑛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專任教授 刊載於2005/07/31中國時報論壇
|
||
水果是否「登陸」的農業議題,持續被討論將近半年之久。這樣的現象總算讓大家知道,農業不僅掌控每一個人的開門七件事,更可以做為戰爭的「武器」。 在我們生活中,每當風災或水災過後,菜價應聲而漲,消費者的怒吼,總會逼迫相關單位緊急進口蔬菜壓低菜價;當廣大消費者享受因進口而來的低菜價時,有誰關心還有生產蔬菜的台灣其他農民,是否也被低菜價波及而失去大發利市機會?因為菜價總是越低越好。 同樣的,之前檢驗出美國牛肉有狂牛症,儘管身為出口國的美國,極力推銷潛在可能帶病的鮮嫩美國牛肉,即便請官員大啖牛肉拍胸保證,台灣有誰在乎美國因少了台灣市場,美國酪農生活是否會陷困境?相反的,台灣最近不是因突破層層關卡,終於通過檢疫,而讓基本上是農產品進口國的台灣木瓜,能以高價外銷日本而沾沾自喜。 而今中國開出的免關稅、免檢疫條件,卻是由進口國(中國)以出口國(台灣)生產者的利益著想為出發,而出口國(台灣)則擔心進口國(中國)的消費者是否買得起為考量。這種完全有違一般貿易行進方式的逆向操作,而致進出口國角色上的錯置,要叫人相信,這樣的交易是不帶有商品買賣之外的其他任務,絕對是有困難的。 當前台灣水果滯銷,與國內產銷失調、及通路無法靈活運轉有相當大關係,而與農民有第一線接觸的鄉鎮縣市農會,在目前都無法扮演好讓台灣的農產品,在國內得以貨暢其流的疏通角色,我們又如何寄望擴展至更廣大的國外市場時,他們的功能與角色會頓時改變。 各農會原本在產銷上的功能尚未見功效之際,而今為了爭奪扮演中國消費者與台灣生產者的中介主導角色,眼見國親黨員及省農會各方人馬鬧得不可開交,「台灣農民的利益」恐怕早就在這場爭食大戰中被拋到九霄雲外。水果「登陸」如果造福的只是非經濟弱勢的進出口商,當雙方的進出口商已全數就位,就等槍響之時,「農民的利益」顯然就是一個毫無相關的幌子。 各方已爭吵不休多時,農委會的因應竟是一連數日在各大報刊刊載半版的巨幅廣告,實不知所要訴求的對象與重點為何。是要台灣的一般普羅大眾知道,台灣銷往中國的農產品在九十三年曾為台灣賺取到九牛一毛的三十四萬美元外匯,還是說出口商因水果銷往中國增加了這麼多的收入,但接下來最關鍵的「農民所得」呢? 農民所得在過去如果沒有因為多了一個銷售管道而有所增長,如何寄望他們可以依此類推,保證未來前景一定會更好?反之,農民所得如果因此而有所增加,任誰也不敢、不應阻攔農民應得的利益。 農業有「生產」、「生態」與「生活」的多方位功能,這是農業界人人會背誦的口訣。如果我們無法強化台灣農業可以發揮的「生態」及「生活」優勢,吸引住台灣農民持續從事農業活動,當其他國家以「生產」向我們的農民招手時,農民會去自尋應得的利益。 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四川的病死豬問題或許已蓄勢待發,農業怎會不重要,因為新的農業議題還會持續被熱烈的討論著。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