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這一次「行政革新公約」是玩真的

 
 

 

吳珮瑛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專任教授

刊於2002年2月3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游內閣在日前分批約見新閣員時,特別宣示且帶有自我期許意味的提出了「行政革新公約」,做為新內閣施政的準則。游閣揆婉拒一切花圈花籃之祝賀,且要求閣員避免無謂的餐敘、應酬,也不要無端送禮,此一簡樸節約的作風想必贏得不少好感與掌聲。此種以身作則的表率,希望能廣及所有的公務人員,更大的層面尚需擴及經常扮演「監督」行政部門業務的學者專家們 。

        游內閣在此宣示中亦特別提及,新內閣最重要的是要發揮團隊精神,且特別強調「所謂的團隊指的是一隊,不是一團」,將「團隊」一詞分開解釋,想必是要認為「隊」是一群有紀律的人之集合,而「團」則難以不令人聯想是一團混亂、烏合之眾的聚集。

  行政要革新,首要改變的是公務人員的辦事效率與行政操守,公務人員的辦事效率向來是眾所詬病,瞞上欺下、陽奉陰違、因循苟且、推托掣肘,幾乎成了那些不肖公務人員的寫照。有事屬下做,有責任上司扛,位階不大不小的官員,經常只是各式公文的中途轉運站。而需舟車勞頓、遨遊海內外的「參觀考察」,卻彷彿是部份官員們的專責業務。

  當然,如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卻也未盡公平,公務人員最大的問題恐怕是同酬不同工、勞逸不均,能力好、盡責任的,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事,而鬼混摸魚者,只因具備公務人員身份,往往都是各單位尾大不掉的負擔。

        進而,行政革新亦必須觸及的角落是,經常受行政部門委託擔任規劃、評估的學者專家。其中尤其是學者教授們,向來都是被認定為學有專精、道德崇高的專業人士,因此,政府許多的專案或研究補助計劃,教授經常都受聘為委員,負責審查、查證的把關工作。過去一年,筆者擔任過不同部會多項計劃的審查工作,目睹了各種委員「專業的發揮」與「道德的呈現」。當然更見識到產、官、學界這「一大團」菁英,在政策規劃、執行與評估之際令人嘆為觀止的「密切」互動關係。

  其中最令筆者難以忘懷的是,曾擔任過某部會花費數十億元的專案查證工作,因為筆者「不諳行情」的作為,讓行政單位的人向我確認「今年是玩真的嗎?」。更由於筆者當面指責受查證單位宴請查證委員的不當行為,事後乃換來了行政單位以信函對筆者「表達關切」。最後,也因為筆者過度盡責的撰寫了評鑑報告,無可避免的又引來行政單位的一陣惶恐,在筆者的堅持下,該報告內容雖未被刪減,最後卻在「變裝」(附冊)的方式下問世。

  這當中,有一些「識途老馬」、「工作熟練」、與行政單位「關係良好」的學者專家,好意勸我不必如此認真,否則會斷了以後再度受聘為委員的機會。由有甚者,有些部會研究補助計畫的「審查」,球員兼裁判的現象亦屢見不鮮。在採購法之下,學術界承接行政單位研究計畫的規定亦需比照辦理,學者們個個成了招標廠商,聽來稍嫌失敬,然在許多情況下,卻也不失真,反映了部份名符其實的學術工程內容。

        期待新內閣的這一個行政團隊,不只是道德式的呼喊行政要革新,更要制度性的規範行政革新之具體內涵,明定對違反者的懲處。而透過學界、政界及業界的結合,應是萃取理想、經驗與專業精華的途徑。否則再一次口號式的宣示,肯定無法破除產、官、學界這一大「團」廣義的團隊,長久以來牢固不破的互利共生模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