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7年3月13日)

 

 

 

「我死後﹐恐怕連我用過的襪子都會讓人拿來出版」。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七一年諾獎得主)生命最後的預言﹐是他的憂慮﹐可也是深知自己文壇地位的自信。對如此一位銜接現代主義與開啟拉美超現實主義繆思的「詩祖」﹐即使要將他穿過的襪子公諸於世﹐必然也是用心誠意的處理﹐遑論是他生命與文華的重心詩作。

 

聶魯達名符其實的「少作」<<德慕歌日誌>>(Cuadernos de Temuco)詩集去年底首先在阿根廷面世﹐西班牙則緊跟在元月出版。<<德慕歌日誌>>是聶魯達1919-1920(慘綠少年的十四﹑十五歲年紀)在智利德慕歌城求學時的創作﹐這本詩集得以窺見他前兩部作品<<曙光>>(Crepuslario)<<情詩二十首與絕望之歌>>(Veinte poemas de amor y una canción desesperada)的薰陶與性情﹐喜愛寧靜﹐享受孤寂﹐青春一去不回的感懷與愛情的嚮往都是此時的題材。序文作者法利亞斯(Víctor Farías)則引用法國作家布爾熱(Paul Bourget)之語﹕「在成熟年紀時實現年少的夢想方是可貴」為這本詩集定位及聶魯達恢宏創作的注腳。

 

<<德慕歌日誌>>為聶魯達分用三本筆記書寫的詩作﹐以本姓聶達利‧雷耶斯(Neftalí Reyes)題名(1946年始用筆名聶魯達)。三本筆記實已經聶魯達整理過﹐許有顧慮而未付梓。原稿輾轉傳遞到倫敦蘇富比拍賣﹐幾經波折而見天日。如今出版的是胞妹留下的手稿影印本﹐計有139首﹐幾首有三-五帖﹐不少是未題名的詩作。年少有此創作不禁讓人讚嘆是否只有天才始成詩人了﹖!

 

不少人認為電影<<郵差>>的成功【原著為智利小說家史卡梅達(Antonio Skármeta)】喚起了大家對聶魯達的記憶與眷戀﹐也增強<<德慕歌日誌>>的吸引力﹐那麼聶魯達遺孀瑪蒂蝶‧吳如迪雅(Matilde Urrutia1912-1985)逝後十二年的回憶錄<<與聶魯達廝首的歲月>>Mi vida junto a Pablo Neruda)在二月問世似乎更印證這樣的推測了。吳氏<<>>書從1973年聶魯達彌留之際述起﹐再倒敘與詩人夫君邂逅及情詩追求的愛之旅﹐兩人旅歐各國的經歷﹐繼而獨守寂寞至終的深情懷念。這兩本書相繼面世貫穿聶魯達的始與終﹐看詩人創作與生活的介面也可為「聶迷」的必然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