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9年11月11日)

 

 

 

談論二十世紀下半葉拉丁美洲的文學時,一般對「魔幻寫實」和「爆炸時期」的詞語可能都不陌生,但是對這個文學現象背後的成因,可能就鮮少深究其歷史背景與意涵。「爆炸時期」嚴格界定的話,則始自一九六二年(巴加斯‧尤薩的<<城市與小狗>>贏得西班牙圖書文學獎,引發書市「景氣」─"boom"的熱潮)至一九七一年古巴詩人「帕迪亞(Heberto Padilla1932-)事件」而告終。拉丁美洲的文人與知識份子因古巴革命而結集,期待以古巴革命鼓吹文化為借鏡,繼而使拉美各國得以效法重建的企盼,卻在卡斯楚革命成功後的獨裁政權下夢碎瓦解。

 

古巴詩人帕迪亞的詩集<<遊戲之外>>(Fuera del juego)睽違三十載後,終於解噤戰,在異地(邁阿密)重生面世─「你說真話/你說,至少,說你的真話/ 之後/ 凡事任由之」。馬帝(José Martí)的詩情在帕迪亞的詩中忽隱忽現─「古巴的詩人已無夢想」;「眼睛被迫去看,去看,去看」,三十年前的古巴歷史背景強以政治的角度來看帕迪亞的詩,如今時空相隔,能否以創作的真實刻劃還原它的面貌?文化中的政治可不應以政治文化來嵌制!

 

前述的「帕迪亞事件」乃指<<遊戲之外>>贏得一九六八年的「胡利安‧卡薩爾詩獎」,然而彼時主辦單位「古巴作家與藝術家協會」與評審決議相左,認為此詩作在意識型態上有反革命之思想,且違反一九六一年卡斯楚革命成功後,在<致知識分子>演講稿中關於文化事業的昭告:「擁革命,一切容許;反革命,一切禁止」。<<遊戲之外>>自此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緊接著卡布列拉‧因凡特和帕迪亞主編的<<革命星期一>>文學副刊停刊。事件延燒到一九七一年帕迪亞公開朗誦詩作<<挑釁>>(Provocaciones),隨即被捕入獄,在國際聲援和卡斯楚政權壓迫下,帕迪亞再次公開認錯,對<<遊戲之外>>創作的內容予以批判與自我否定,悔過並承認反革命之舉,並且一一點名,道出具反革命意識的文人名單,此舉違背自由意志與殘害同志之舉更是引起國際嘩然聲討,文人紛紛流亡異地,帕迪亞也苟延殘喘至一九八O年始離開古巴,客居美國。

 

爾今面世的<<遊戲之外>>,除了詩作,特別加入彼時政策文告,帕迪亞的聲明,史料及相關研究,做為時代個人和群體的見證。它因政治敏感度而列入反動文宣,如今該回歸思索文學的本質與創作的意義。「一切都已改變/燒焦的風/吹進你我眼簾/那個你曾聽到/自暗室奔跑的小孩/不再微笑」。爾今帕迪亞的心情一如這首<流亡>描寫的心境,如今「遊戲之外,一切容許」,不過,是在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