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8115日)

 

 

西語文壇的「諾貝爾文學獎」塞凡提斯文學獎每年選在十二月十日諾獎頒獎日公佈得主。或許為了彌補諾獎得主不在塞獎名單上的遺憾﹐或許是真心誠意的推崇與祝賀九七年適逢馬奎斯創作生涯多項週年紀念﹐由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院士評審的塞凡提斯文學獎試圖將此榮譽獻給馬奎斯﹐但經馬奎斯再三婉拒其美意(或錦上添花?)﹐最後將這個獎金一千五百萬西幣(約合三百萬新台幣)的榮譽頒給流亡英國的古巴作家卡布列拉‧因凡特(Guillermo Cabrera Infante,1929)。

 

創作喜好文字遊戲﹐筆觸詼諧嘲諷的卡布列拉‧因凡特最後出線可以為別人和他玩起遊戲來了。這個獎對他深具意義﹐是他和文學創作結緣五十載的金婚賀禮。他原屬於拉美文學六O年代「爆炸時期」的一員﹐卻因反卡斯楚於一九六五年流亡英國而提早脫軌(或被淡忘)﹐一九六四年出版的<<三隻傷心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原文為兒戲繞口令)﹐描寫古巴革命前夕﹐哈瓦那年輕人一夜歌﹑酒﹑女人﹐音樂狂歡的小說為其代表作。

 

卡布列拉‧因凡特的作品充滿性﹐音樂﹐電影等話題﹐文字符號與雙關語意蘊涵幽默與諷刺﹐文字在他筆下具有無盡再生繁殖新意/義的功能﹐不僅西班牙文運用嫻熟﹐流亡英國三十餘年來英文語彙的掌握也是趣味盎然﹐其例為以英文寫作的<<聖煙>>(Holy Smoke)一書﹐談論家鄉特產雪茄及與煙有關的文學作品。

 

雖然遠離家鄉三十載﹐哈瓦那恆常是作品寄語的背景。卡布列拉‧因凡特已成古巴對卡斯楚撻伐最厲之文人﹐憤怒與鄉愁兩種矛盾情緒夾雜﹐正如傳記性質的<<殤逝王子的哈瓦那>>(La Habana para un infante difunto, 實為影射自我﹐ 「infante」為其姓﹐意為王子﹐可解讀為<<亡魂因凡特的哈瓦那>>)﹐追憶一個長存心中但已不復見的哈瓦那﹐自己或也「哀莫大於心死」。

 

卡布列拉‧因凡特另一個最愛是電影﹐他認為「電影是二十世紀偉大的敘述者﹐甚至比小說更優秀」﹐去年九月出版的<<電影或沙丁魚>>(Cine o sardina)以九篇論述闡述對電影的熱衷與賞析﹐兼論電影與影星相互輝映而不朽的故事﹐片片段段像影史回顧﹐當然仍是用他拿手的文字符號與象徵展現趣味的陳述。

 

因馬奎斯「禪讓」而得獎﹐但在同輩中算是姍姍來遲的肯定﹐有家歸不得的他在異地揚名﹐或能一解憤怒與鄉愁﹐繼續以幽默文筆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