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葬身之地》欲探新高峰

 

71歲智利作家多諾索推出長篇小說

 

    去年十月,智利文化部為荷西•多諾索 (José Donoso, 1924 - )舉辦為期一週的作品研討會,作為他七十大壽的獻禮,總統且親頒勳章推崇他的文學造詣與貢獻。

 

    今年生日前夕,多諾索推出長篇小說《大象葬身之地》(Donde van a morir los elefantes),試圖超越「爆炸時期」魔幻寫實代表作《黑夜的淫鳥》(El obsceno pájaro de la noche) 的成就,而出版社也已著手他的小說全集出版計劃。

 

    (註:爆炸時期 Boom / 指一九六O年代起,拉美文學寫作技巧廣泛受到矚目且造成市場熱賣的現象)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求學及執教多年的經驗是這部小說的靈感,學術殿堂的血腥事件則是催化劑。多諾索擅長探討人性的面具的題材,事實虛構更迭、似真似幻的情節以及象徵譬喻手法在這部小說中揮灑自如,絲絲入扣,為各方看好,勢將掀起熱賣高潮。

 

    《大象葬身之地》披漏學術界的黑暗或素質低落,可能是埋葬才華的墳墓。中主角 ─ 智利文學教授蘇雷達應美國聖荷西大學之聘教授「拉美爆炸時期文學」課程,妻子妮娜在智利待產。蘇雷達經由宿舍舍監璐碧 ─ 一個肥胖臃腫、神秘怪異的女人 ─ 得知校園冠冕堂皇的表象及種種醜聞內幕。美國文化帶給這位來自拉美的知識分子莫大衝擊。妮娜產後偕子赴美卻目睹校園血腥暴力:一個中國大陸留學生持槍射殺自己的同胞和兩人的指導教授及教授的妹妹,最後舉槍自殺。謀殺動機是爭取到五角大廈做研究工作。

 

    謀殺案件牽扯出多角關係:學界軍界掛勾、教授間惡性競爭、學生趨炎附勢 ... 而導火線卻是學術同儕間婚外情糾葛:每個人力保自己心愛的人或阻止情敵的學生,最後卻是悲劇收場。

 

    和此謀殺事件平行發展則是文學思潮的省思。藉著蘇雷達教授的研究暗喻結構主義和拉美爆炸文學的結束,而多諾索期待拉美有另一個嶄新的爆炸文學復活,開花結果。藉著璐碧這位標榜「肥胖便是美」的奇怪人物,重新審視女性主義的價值觀和美德。將嚴肅文學作家喻為恐龍的多諾索,也籲學術界及文人勿變成「大象葬身之地」。(《大象葬身之地》在智利、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同步出版)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