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61121)

  

「巴黎人不是法國人﹐這是她最吸引人的人性特質」﹐做了此番詮釋後﹐智利小說家霍赫‧愛德華(Jorge Edwards1931)欣然接受智利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職務﹐迄今連創作都要與這塊可人之地纏綿﹐彷彿讓人重見阿根廷小說家柯達薩(Julio Cortázar1914-1984)筆下的花都。

 

「在巴黎墜入情網」是兩個月前問世的小說<<世界的起源>>El origen del mundo)的顯性主題。小說命名用心良苦﹐不疑讀者乍見會以為是<<侏儸紀公園>>再現﹐抑或人類學或自然科學等叢書。愛德華將男女情愛追溯到人類原始的一對戀人亞當夏娃藉以說明他的<<世界的起源>>是隱喻愛情的「源」與「緣」。另一個靈感則來自一幅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同名畫作以女性的性/器官為主題的作品﹐讓他寫下這部以巴黎為背景的三角愛情轇葛。

 

雖已是陳年老調的題材﹐愛德華不以為忤﹐三角戀情只是小說一個輪廓﹐其中嵌入了生死意識的抉擇﹐生老病死過程中生理與心理的轉變﹐因愛而生的慾﹑瞋﹑疑﹑忌等情緒的傾洩。藉著花都的人文薈萃作者道出智利知識份子的滄桑﹐泰半因政治因素有家歸不得而飄泊此地。諸此敘述儼然一股頹廢意識飄盪瀰漫﹐然每章皆以羅馬哲人塞內加的嘉言名句起首﹐頗有勸世警言的涵意。

 

三角關係的塑造著重在兩位男主角﹐一位七十餘歲卻不服輸的老耄巴德利西歐和一位「唐璜」作風的年青人菲利浦。巴德利西歐為愛痴迷﹐要與生命拔河﹐菲利浦為性瘋狂﹐也為理想執著﹐希爾比雅則是兩個男人的戰爭的導火線。複雜的三角關係源於老夫醋意橫生﹐因愛生妒﹐懷疑妻子希爾比雅與比他年輕許多的菲利浦暗通款曲﹐結果菲利浦「壯志未酬身先死」﹐走上與他個性大相逕庭的不歸路自刈而終。老誖心中妒嫉並未因此化解﹐彷彿連續劇「灑狗血」手法繼續追蹤詢問﹐聳動的詞彙屢現﹐似是作者刻意凸顯老人心理的不安與失落感。

 

<<世界的起源>>是愛的起源﹐也是疑忌的起源﹐愛德華稱之為「不適當的好奇」。這部小說應對西班牙巴洛克劇作家卡德隆(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1600-81)的劇作<<嫉妒是最可怕的魔鬼>>El mayor monstruo, los celos)﹐是毀滅愛與一個人理性與感性調和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