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作品贏得最大榮譽

 

魯佛遺作《筆記》為其文學地位留註腳

 

    墨西哥小說家璜•魯佛(Juan Rulfo, 1918 1986)辭世迄今屆十周年,他的遺孀葛拉拉•阿芭莉希奧(Clara Aparicio de Rulfo) 整理其生前的詩作、短篇小說、電影腳本及札記交由「年代出版社」(Era) 以《筆記》(Cuadernos, 1995) 為名出版,作為紀念他的獻禮。

 

    《筆記》帶領讀者走訪魯佛的「文學工作坊」,探索他創作的心靈與內心世界,也是引導讀者更深入體會他僅有的兩部作品 ─ 小說《佩德羅•巴拉摩》(Pedro Páramo, 1955, 小說主角佩德羅•巴拉摩是地方上的「鴨霸」頭子),及短篇小說集《燃燒的平原》(El llano en llamas, 1953) 的縮影與指南 (兩部作品中譯由光復書局出版)

 

    魯佛是拉美文壇譽為「以最少的作品贏得最大的聲譽」的作家,也是「魔幻寫實」小說的前輩。馬奎斯盛讚魯佛,並且不諱言晚十二年出版的《百年孤寂》的靈感,係得自《佩德羅•巴拉摩》。詩人帕斯推崇魯佛是第一位將墨西哥的鄉土民情刻畫入微、描寫得最淋漓盡致的作家。魯佛坎坷的身世塑造了他憂鬱的性情,下筆總是牽動內心的孤寂和死亡的題材 ─ 死亡是脫離塵世的愁泉淚谷而得以超脫的自由境界。於是《佩德羅•巴拉摩》中,一群死亡的孤魂野鬼在塵世中與陰間中對話,由死亡去追尋生的歷程,卻也是一種尋根的悲哀。《燃燒的草原》十七篇短篇小說將貧瘠悽愴的大地、窮困人民無聲的吶喊和政府的虛偽無能顯影出來,究其背景則是墨國接踵不段的革命、暴動和獨裁體制,也影射了拉美國家脫離殖民獨立後尚未成功轉型、脫離悲情泥沼的命運。

 

    「人們總說希望是我們唯一可以期待擁抱的真實,但是現在才知道希望是謊言」,《筆記》中不乏此類魯佛隨筆記下的感觸。行文中將自己與他人以死人化身對待,「死亡」對他已不是恐怖的陰霾或威脅,反是一個可以嚮往的新世界;在細訴凡夫俗子無奈的控訴時,卻也深知對抗在上權勢更是無奈,一切只得在孤寂淵藪中獨自承受。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八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