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百年的《愛與魔鬼》

 

《愛與魔鬼》是拉美文學大師馬奎斯的近作,有人說,這部小說比他的代表作《百年孤寂》更精采............

 

  加西亞•馬奎斯小說的特色:神話、傳說、愛與死等主題,在近作《愛與魔鬼》﹝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中再次呈現。愛情與迷信、宗教的抗衡終究仍以死亡為終結。

 

  一九四九年馬奎斯任記者工作時,在科拉拉修院地窖的墓穴中赫然發現一具女屍,髮長二十二公尺十一公分。專家說人的頭髮每月長一公分,死後仍有生命力,依此長度判斷,至少二百年歷史。馬奎斯憶起小時候祖母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十二歲的女孩被瘋狗咬傷而死,衍生許多傳說奇事,他想傳說中的主人可能就是自墓穴挖掘出來的女孩,於是寫下這本《愛與魔鬼》。

 

  愛為什麼會變成魔鬼呢?抑或魔鬼亦有愛?有了愛之後,魔鬼也變得可愛了?還是魔鬼利用愛達到私慾的目的?

 

  十二歲的席維娃•瑪麗亞被瘋狗咬傷,黑人社會的迷信和傳說咸認是魔鬼附身,非用法術祓魔驅邪無能痊癒,多里必歐主教建議其父將瑪麗亞送至科拉拉修院治療,另由他的親信戴羅拉神父﹝謠傳是主教私生子﹞研究驅邪方法,並經常至修院探望瑪麗亞。「祓魔的人被魔鬼附身了嗎?」三十六歲的戴羅拉神父愛上瑪麗亞,夜夜相思,夜夜至修院和瑪麗亞共眠,吟詠加西拉索•貝加﹝Garcilaso de la Vega 1503-1536﹞的情詩,一位文武全才卻英年早逝,一樣為不可能的愛所折騰的西班牙詩人。

 

  兩人戀情東窗事發,戴羅拉被懲罰到醫院和痲瘋病人共居。而瑪麗亞夜夜盼不到伊人,在修院第六次驅邪儀式舉行前,她又夢到那個戴羅拉也夢過的景象:見到白雪靄靄,她手持一串葡萄,每吃一顆又長一顆,她知道吃完那一刻,便是死亡來臨。而這回,她一次吃兩顆,最後被發現死在床上,炯炯有神的目光,柔美的肌膚和不斷生長的秀髮的死狀。

 

  除了戴羅拉神父和瑪麗亞的悲劇,也敘述了十八世紀殖民時期天主教、猶太教、回教等宗教紛爭,影射殖民者無能。和奴隸制度的黑人社會,而愛情最後被神學、宗教不能寬容的「魔鬼」權勢所迫害與征服。

 

  《愛與魔鬼》是馬奎斯繼一九九二年《十二篇短篇小說》﹝Doce cuentos peregrinos﹞之後的力作。四月預告,未上市先轟動,西班牙初版十萬冊隨即告罄,而哥倫比亞諾瑪出版社則初版二十萬冊分發拉美個大城市。馬奎斯表示這部小說共寫了十一種版本,付梓時修改六次,雖不敢認同朋友說比《百年孤寂》更精采的說法,但他十分滿意這部作品。

 

 

199484     張淑英﹝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