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四月等「艾契尼格」

 

秘魯重量級作家出長篇小說

 

    二月份於雜誌發表回憶錄續篇部分內容的祕魯小說家布里西•艾契尼格 (Alfredo Bryce Echenique, 1939 - ),最近一部長達三十餘萬言的小說《別在四月等我》(No me esperen en abril) 迎頭趕上,搶先面世。布里西•艾契尼格是當代祕魯文壇重寶,創作質量及聲譽僅次於小說家略薩 (雖然兩人皆已歸籍西班牙)

 

    「年紀輕輕」便寫回憶錄?其實艾契尼格是回顧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並作一番省思;也藉此向影響自己文風、技巧的「諸子百家」表示崇敬心意。艾契尼格與略薩同輩,長久以來視他為學習榜樣。從事短篇小說創作則受甫於去年底逝世的祕魯前輩作家黎貝伊羅 (Julio Ramón Ribeyro, 1929 1994)及阿根廷小說家柯達薩 (1914 1984)影響最鉅。

 

    《別在四月等我》─ 隱約可見艾契尼格他對英國小說家史登 (Lawrence Sterne)的懷念,因而塑造出馬諾哥•史登 (Manongo Sterne)這個主角。小說描寫祕魯社會五O ─ 六O年代貴族學校青少年學生的心態、思想、行為模式以及進入社會後的成長與蛻變。書中最主要的時空是馬諾哥四年的宿舍生活,他的思維方式和其他同伴不同;馬諾哥拒絕將自己金色的青春年華埋葬在成人的希望與承諾裡而化為灰燼。他要跳出傳統的窠臼、走出既定成俗的桎梏。《別在四月等我》便是他的座右銘;南半球的四月不是萬紫千紅的「花花」世界,而是初秋乍到,新學期的開始,意味暑假長期各種試煉與冒險的結束,一切回歸「例行公事」。相對於馬諾哥的執著,女友德蕾•曼希妮就顯得理智、冷靜,懂得妥協,卻也自私。昔日同窗各有堅持,然皆挫敗而終。

 

    配合五O、六O年代的流行風尚:諸如披頭四、普普藝術、引領好萊屋風騷的影星泰倫鮑華 ... 等皆成為小說中校園內同學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莘莘學子鵬程萬里後,隨著社會的腳步改頭換面,赤裸地反應社會亂象與危機的影響與後遺症。這部小說有著略薩、馬奎斯和普易的影子,也有點《未央歌》的味道,不過用字遣詞及幽默則是標準的艾契尼格。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