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學術訊息
本網站以做為學界訊息展現平台為目的,歡迎各界提供資料、圖片予以周知。
各界提供之資料,請以史學相關之學術訊息為主,本網站保留篩選與刪除之權利。
本網站僅提供訊息展示,若活動變更或是刊登有誤,歡迎指正,並以該活動承辦單位公布為主。

   
 
演講活動
論文徵稿
其他

 

 

2025.3.19 公告
【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楊振邦教授:想像做為知識獲取之術

  • 在中世紀至啟蒙運動的歐洲,「想像」在知識建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當時的智識階層將心靈圖像發展成一套記憶術,從而形成一個「記憶宮殿」,來整理龐雜資訊,藝術與工藝創作者則運用圖像化構思進行設計與試驗。同時,關於自然與生物的文本常融合真實與虛構,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才逐漸區分科學探究與奇想書寫,奠定現代自然知識的基礎。這次講座將分析這一歷程,並探討其對現代認知與創作方式的影響。

  • 講 題:想像做為知識獲取之術
  • 主持人:鄭毓瑜(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 主講人:楊振邦(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 時 間:4/24(四)14:20-16:20
  • 地 點:台大文學院演講廳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7DimRzckArgYny3PA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趨勢教育基金會、共作文明新趨勢、人文科技的交響

2025.3.19 公告
114年臺師大歐文所法國文化系列演講

  • 臺師大歐文所邀請到法國勃艮第大學的教授,來介紹勃艮第-弗朗什-孔泰這片瑰寶地區,並探討法國節慶的歷史背景與當代意涵。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報名參加

  • 日  期:114.04.10 (四) - 114.04.11 (五)
  • 地  點:臺灣師範大學和平校區Ⅱ 博愛樓4413教室
  •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KWJvnKb5bKarH5hYA
  • 報名截止日期:各場講座前一天中午 12:00
    (如:04/10 的講座截止日期為 04/09 中午12:00

2025.2.21 公告
【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廖俊智院長:未來社會(二):從演化角度看社會(大學)及科技(人工智慧)的發展

  • 講 題:未來社會(二):從演化角度看社會(大學)及科技(人工智慧)的發展
  • 講 者: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 主持人:鄭毓瑜(臺大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 時 間:2025313日 (四)14:20-15:40
  •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Bm6v72CaLa5iVmo6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趨勢教育基金會、共作文明新趨勢、人文科技的交響

2025.2.18 公告
李登輝學校系列講座

  • 每年大家都引頸企盼的「李登輝學校系列講座」,2025年將推出4場講座。有別於以往的是,今年特別邀請國史館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專家學者,不限於以李登輝為範疇,而是採取更多元與深廣的觀察角度,對攸關臺灣主體性問題進行各面向探討;討論範圍涉及臺灣地位、兩岸政策、文化思考等,內容精彩豐富。 第一場即將在221日(星期五)下午2:004:00舉辦,特別邀請到國史館陳儀深館長為大家剖析「聯大2758號與台灣地位問題」。地點在基督教長老教會之濟南教會小禮拜堂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目前已經受理報名,歡迎有意參加的民眾點進連結報名:https://forms.gle/8wf8vSDX18s3jnid9

  • 以下為2025年講座各場次的資訊:
    • 第一場 221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講師:國史館 陳儀深館長
      講題:聯大2758號與台灣地位問題
    • 第二場 425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講師:國史館修纂處 歐素瑛處長
      講題:紀念李登輝·紀錄李登輝
    • 第三場 627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講師: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教授
      講題:李登輝的兩岸政策
    • 第四場 829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講師: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林果顯所長
      講題:領袖與文化:李登輝先生的文化思考與行動

2025.2.18 公告
「畢宗陶教授中國藝術史講座2025」系列:建築、收藏與空間美學:全球展示中的中國瓷器

  • 畢宗陶教授是北山堂基金贊助2025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畢教授是中國藝術史領域著名學者,現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陶瓷史教授。

  • 講座1:建築、收藏與空間美學:全球展示中的中國瓷器 (227日)
  • 摘要:本講座將探討中國陶瓷在全球建築環境中的展示,並考量這些展示是否可被視為一種收藏形式。講座將集中於三個重要範例:日本接待室陳設、歐洲瓷器房以及中東宗教建築。我們將深入分析中國陶瓷在以上空間的收集動機與方式、展示形式,以及這些展示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功能。通過這些範例,本講將論證展示既可被視為新收藏形成的環境,也是一個能重新定義其內部物品的收藏空間。
  • 時 間:2025227日(星期四)下午430分至6時正 (下午4時設茶點招待)
  • 地 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 語 言:英文(網上直播設有普通話即時傳譯)
  • 現場報名:按此報名
  • 網路直播報名:按此報名
  • 講座詳情: https://shorturl.at/chthC

2025.2.18 公告
臺大高研院【高峰論壇十三】「和平與新自由主義」

  • 論壇摘要:
    和平在每個時代都難以求得,究其原因時,各種理論紛陳:人性、性別、權力、宗教、經濟利益,或其各種組合。但資本主義自現代性君臨天下以來,似乎已經變成戰爭的最大動機。而其最新的演化—「新自由主義」—更是80年代以來一再的壓縮和平的空間。新自由主義標舉對市場自由的類宗教信仰,藉由「去規範化」(de-regulation)讓西方數位媒體平台得以操控全球訊息的流動,進而促使生長其中的數位世代視西方價值為絕對的信仰,特別是新自由主義所倡言的極端個人自由。「資料資本主義」(data-capitalism)/「數位殖民主義」(digital colonialism)的全面宰制,遂導致全球的數位世代都習慣性的透過新自由主義非黑即白的濾鏡觀看世界,同時任何這種數位天網的破口(如抖音)都必須被立即封死。新自由主義原本因為貿易戰而看似幾乎宣告崩解,但其實在矽谷七大數位公司(the Mag7)的力挺下,早已重生為2.0版。這種透過生活方式(life style)及價值的宰制,以數位洗腦的方式愈戰愈勇,甚至已達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在新版的新自由主義將全球意識型態近乎一統天下的情況下,上帝與魔鬼之身份已無可辯駁,那麼,和平的希望是否也益加渺茫?

  • 引言人:廖咸浩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 主講人:
    吳玉山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張登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王智明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傅大為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
  • 時 間:202533日(週一)09:30-16:20 (GMT+08)
  •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三樓1301多媒體教室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9Q7jtBFKL9PSTy2GA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本系地址:106319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  電話:886-2-3366-4700∼4705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