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九十七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入世之難,知孔深也──以《莊子.人間世》重探莊子「知孔」

本文以《莊子.人間世》作為對象,重新思考「莊子尊孔」此項論題。透過解析文本中各段以「孔子」為主角的段落,一方面審視莊子借用這種形象所欲探討和建構的思維內容;另一方面,亦連結這些理念所依附的「孔子」形象進行對照,思考莊子何以借用這種形象來陳述,以及二者在理念上的距離遠近。莊子在此篇文本中呈現兩種不同的孔子形象:體道者與執跡者,同時對應著虛構的創造性孔子與史實的歷史性孔子,兩者之間的交會象徵著莊子對孔子既有所承續,亦有所超越,而在這種矛盾並存的現象中,全盤否定其對孔子的尊崇而言刺孔,或轉化所有譏刺而言尊孔,似都有所不足,故本文保存尊與不尊的層面而採「知孔」立場。
陳湧漢

2

圓光寺中的光圓追尋:本際法師來臺前期的詩歌論析

本際法師(1884-1968),俗名龍燦,生於安徽桐城,後來在臺灣出家為僧,著有《懷柏山房吟草》。民國三十八年,六十六歲的龍燦因戰亂而棲止臺灣,在中壢圓光寺依隨妙果法師,之後跟從南亭法師披鬀,法號本際,他雖然遊歷四方,但民國四十六年以前,主要居住在圓光寺的懷柏山房。本際法師吟詠「光圓藥地靈」的詩句,在同鄉詩僧藥地和尚(方以智)的身上,投射著情感認同,圓光寺中的光圓夢想,蘊藏著隱約的復國心事。圓光寺的生活中,本際也經常與旅臺文友詩歌往返,薛逸松、楊一峯、余井塘、于右任等人,皆為唱和對象,詩作銘刻著詩人的心境。在圓光寺,本際和臺灣休戚與共,但龍眠飄泊叟遙念故鄉,懷抱著未能達成的佛學心願,光圓理想的追尋依然有待圓滿。
謝明陽

3

中日反啟蒙連結:論蔡元培對井上圓了學說的接受

本文從蔡元培在清末時期翻譯井上圓了(1858-1919)的文本切入,以個案展示西方反啟蒙思潮傳入東亞、在地流變的具體情形,並折射蔡元培在跨文化思想翻譯的過程中如何主動作出選擇及反思。蔡元培在1900至1906年間編譯了井上圓了〈佛教護國論〉、《妖怪學講義》等作品,首次接觸啟蒙辯證的話題。本文通過考察井上學說中佛教護國論、情感/智力的宗教、妖怪學與理性辯證、美的體認等不同面向,探討它們對蔡元培的直接與潛在啟發,繼而比較妖怪學與「以美育代宗教」說之差異,並闡明蔡元培思想轉變背後的理路。本文旨在揭示井上圓了的宗教啟蒙與蔡元培的情感啟蒙關係密切,個案代表著中日兩地的反啟蒙思想連結,有助我們為清末民初的跨文化思想流變「再脈絡化」。
丘庭傑

4

論曾天從對胡塞爾的「意向相關物」的批判

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台灣哲學的代表之一。「擬而真理自體」是其在哲學上的主要貢獻。藉由這個概念的提出,曾天從批判了所有觀念論的基本思惟型態。相對於胡塞爾的「現象學的還原」,他提出「真理論的還原」來作為其真理論中「純粹哲學」的主要依據。本論文主要處理其對胡塞爾的現象學,特別是對胡塞爾「意向的相關物」,也就是意向活動中所指向的「意義」(Sinn, sense)與「對象」(Gegenstand, object)的部分。由於這一部分的討論,在胡塞爾學界中已是一個經典的問題,筆者隨之也處理了A. Gurwitsch、Dagfinn Føllesdal與R. Bernet這三種不同的解釋,以突顯曾天從的哲學的創見。
黃文宏

5

人書之際,本末之辨:趙壹《非草書》論技藝與人的限度

《非草書》是中國古代第一篇書論,也是第一篇非議草書的書論。後世論者為了捍衛藝術學科價值、肯定審美意識自覺,多指責《非草書》以道德非難藝術、以實用凌駕審美。然而若從當代學界試圖對知識分科與泛美學化的文化現象進行反省的角度觀之,《非草書》或許不應被理解為審美覺識有所不足的反動言論,反而應視之為在書法藝術化的早期,即嘗試對此一文化現象與發展趨勢進行批判的先見之作。本文認為《非草書》指出:藝術的誕生來自技術對其自身的本源遺忘,技術的誕生則來自人對其自身的本源遺忘。因此,藝術的誕生或許並不意味著人的覺醒,而是對人性的徹底遺忘。草書的藝術化,則意味著技術已經觸及人的限度,並迫使人對其未來做出決斷。
沈裕昌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