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九十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余仁仲刊本《春秋穀梁傳集解》相關問題考辨

宋刻余仁仲《春秋穀梁傳集解》,今僅殘存一部六卷本,曾為鐵琴銅劍樓收藏,今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另有一部覆刻本,為黎庶昌覆刻狩谷望之影摹阿波侯藏,同是宋代余仁仲萬卷堂《春秋穀梁傳集解》,後收入《古逸叢書》。經比對,二書有異,鐵琴銅劍樓所藏為前印本,於日本國影摹為重校本。《四部叢刊》刊印《春秋穀梁傳集解》時,以鐵琴銅劍樓藏宋版《春秋穀梁傳集解》為底本,取《古逸叢書》前六卷補闕。不過,印時經描潤訂正,不盡同於原書。 宋刻《監本附音春秋穀梁傳註疏》以余仁仲前印本作為底本併單疏本合刊,後依重校本修訂,此後世所謂十行本,其影鬈唹說B監本、毛本、乃至清代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m是十行本系統,足見余本對後世深遠影鞢C
簡逸光

2

皮錫瑞經學守舊之說探微

此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以守舊作為經學特質之說的內涵,並分析其與皮氏維新改制主張的關連。此文透過文獻歸納分析,以皮氏晚年重要著作《經學歷史》為主要考察內容,並論及《經學通論》及早期相關著作。研究結果得出皮錫瑞之所以提出經學守舊之說,目的在建立探明西漢今文經學的策略。西漢今文經學是皮錫瑞認知中最接近孔子本義的經說,並可作為孔子改制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在清末之世欲再探明漢學必須先擺脫宋學空談義理的取向,再承接唐代義疏之學中鄭玄傳注系統;沿鄭學而上,辨析其中今古文說法,求得西漢十四博士今文經學之說。透過這兩階段的探求方式,具體指出復興西漢今文經學的途徑。藉由此文對皮氏經學守舊理論的分析,可更深入理解皮錫瑞撰寫《經學歷史》的目的及其與維新思想的關係,並對所謂的經學守舊本質有另一層面的認識。
姜龍翔

3

從門人到批判矷G明儒王道與陽明學之疏離

本文主要圍繞王道由王陽明的門人到學說批判苀o個轉變展開討論,著重藉助對相關各方論學書信的編年考證與解讀,呈現二王關係的三個階段性變化過程:正德六、七年間,新科進士王道以正式門人身份成為陽明學說的追隨矷F從正德八年至正德末,王道受到以魏校為中心的朱子學群體影鞢A逐漸轉變為陽明學說的強烈批評矷F從嘉靖初直到去世,王道仍然是陽明學說的嚴厲批評矷A但他不再持朱子學立場,而是藉助包括《大學》改本、《周易》詮釋、佛道思想等多樣化資源,嘗試探索和發展獨立於前賢朱熹及同時代師友王陽明、湛若水、魏校的一己學說。本文的討論有助於說明,作為新思想學說的陽明學在出現和形成過程中,時人對它的即時性反應,以及新舊學說之間的對話與競爭,如何促成部分讀書人在反思「朱王異同」的基礎上,致力於追求一己獨立之學。
劉勇

4

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b

本文試圖探究明清間在科舉之道壅塞的情勢下,士人如何在經國濟民之仕途正道外,為其文藝技能另謀出路,藉以為其人生別開生面,建構別具意義之生命與技藝的實踐之道。 明中期以來,士人以城市為據點,大肆展開交遊活動,此舉除交友目的外,名與利的追逐更是驅動其四處交遊的社會性因素。明清的「名士」可說是社交文化的產物,透過「名士」的生產過程與名士的社會作用,可以更具體地了解明清間社交活動的社會文化意義。 明清士人聚散於商業城市,在其中頻繁地進行社交活動,乃有在科舉價值之外,別求聲名以安身立命,且借名以求利之動機,而此名利相生之機制,乃是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其推動下,乃衍生別具特色且精采豐富的文人文化。
王鴻泰

5

一種「身體—時間」與「語言—時間」:土方巽舞踏的追憶似水年華

於土方巽(1928-1986)通過身體與語言所b建的另類時空中,其無處不展示著一款傾力於感性操演的極限運動,並調度巨量失衡、精神分裂式的時間拓樸學,迫使舞蹈與書寫一再地成為一項朝自我內部摺曲並外向掀露的匠人技藝。 舞踏以「身體—時間」作為「記憶的儲存庫」,而穿遊於土方的「語言—時間」間「既不屬於童年,也不屬於過去」的非我/人之「我」則無盡驅迫著時間的變態及脫節。蔓延在舞踏的身體與語言間的「回憶」工程砌建出土方藝術幅員上關於差異與重複的最幽邃疊奏,搭築為皺摺著一幢幢異質時空的虛擬造鎮,且最終凝縮於故鄉「東北」那面鐫寫著土方生命真實的大寫事件基底。並於每一個情動交鋒的暴力瞬間,曝光出最強烈的事件強度與逼抵認識之絕境的超級經驗。
許韶芸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