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八十二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漢、宋學耵爾t人觀
──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


本文以漢、宋《尚書》學最具代表性的蔡沈《書集傳》及王鳴盛《尚書後案》為核心,以對〈堯典〉的詮釋為例,分析二人對聖人之理解,以由具體治經成果,分析漢、宋學思想之異,再以此為基礎,比較二耵v學方法之異同。以此指出漢、宋學之異,不在考據/義理或客觀/主觀之別,而與學術立場、學術判斷標準,及對經典的理解有分不開的關係。此一分析所得,有助於對清代漢、宋學問題的理解,也為清代《尚書》學之研究,提供?薄之助。
曹美秀

2

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

宋代理學興,理學家以心性義理作為人世間禮儀制度的根本,並且提出了「理」作為禮制沿革損益的評斷標準。漢唐重視國家禮典與制度,宋代則重視以涵養為主的民間私禮,這樣的轉變,可以說是唐代門第社會沒落,新興的科舉取士帶動社會轉型的新走向之一。本文之作,首先透過宋代幾部主要的目錄書著錄,探討宋人的禮觀點有何特色,並從宋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探討國家五禮系統何以逐步被民間的四禮概念所取代。最後聚焦慶曆時期的講學風氣,探討理學家重視個人涵養的禮觀點形成的背景。
楊治平

3

「本然之性」外,是否別有「氣質之性」?──論船山《正蒙注》對張載人性論的承繼與新詮

如果天地之性才是人的本然之性,義理之性才為人性的究竟真實,則人所獨有的氣質之性是否弔詭地不能代表人性之真?吾人依此而有的氣稟形軀,是否反而成為體道成德糽珝竁麊v的欲體、所需超克的對象?這是船山對張載以迄程頤、朱熹論性架構的反省。本文要旨有三:一、釐清船山對「本然之性-氣質之性」架構的批判。二、辨析船山與橫渠對「氣質之性」所言異同。三、設若船山根本否認人有「天地之性」,他如何順通《正蒙》相關文句,維繫注解詮釋的一致性?就哲學概念與問題間的必然連結而言,他又如何處理張載原藉「天地之性」所欲解決的哲學問題?在研究步驟上,則從三項環節展開:首先,儘管張載從未使用「本然之性」,本文指出《正蒙》中的「天地之性」,即是人根源於天地的本然之性。其次,從字義方法與儒學義理上,呈現船山辨析「天地之性」一語乖謬的方法進路。依此指出,船山實以「天命之性」詮解《正蒙》「天地之性」,並主張「氣質之性仍是一本然之性」。最後,本文依據船山之概念界定,逐一檢視《正蒙注》對張載人性論提出哪些新詮?是否能前後呼應?以及船山如何獲得「非本然之性外,別有一氣質之性」的論斷。
陳政揚

4

朝鮮儒秅B若鏞的復仇觀

本文以十八世紀朝鮮實學儒秅B若鏞的「復仇觀」為主要探討對象,透過梳理丁若鏞《欽欽新書》對復仇的相關論述,呈現茶山復仇理論的淵源、背景與核心關懷,以及朝鮮與中國復仇觀在不同時、空的發展軌跡,進而指出茶山復仇觀的特色與意義。
本文之〈一〉先扼要介紹丁若鏞《欽欽新書》與韓國學芧鴾B若鏞復仇觀的研究概況。〈二〉則透過綜觀十八世紀朝鮮的整體復仇風氣,指出「丙子胡亂」以降,朝鮮朝近二百年間,往往有過度美化復仇的傾向;相對之下,丁若鏞的「復仇觀」則講究務實、法治與明察秋毫的辦案態度,實有特出於時代的態勢。〈三〉則指出茶山的復仇理論與中國經史典籍,如《尚書》、《周禮》、《春秋公羊傳》等的密切關係;然而茶山並不拘泥於經籍之訓詁,而多有獨到的發明與見解;而且茶山對中國著名的復仇案件與復仇論述,也多所評析、議論,充分顯示其博學與深思。〈四〉分析〈祥刑追議〉所載數件朝鮮復仇案例,並析述丁若鏞的復仇觀與當時一般官吏、甚至君主觀念的異同,呈現丁若鏞除擁有先進的法治思想外,同時也懷有政治關懷的時代意義。
李隆獻

5

白奴書寫看中國──齊墨曼的《東方社會威脅》

齊墨曼的《東方社會威脅》是極少數專門討論中國白奴問題的著述,顯示美國進步主義年代的除惡運動自詡道德,積極參與了當時美國擴張主義的論述,藉由批評經濟霸權支持文化帝國主義。本文細讀這本宣傳小冊,分析書中如何將白奴買賣描繪成跨國女性回收市場,並將異族的嫖妓行為類比為強暴,透露出作穸磏曭漸掑H優越意識與亞洲威脅恐慌。白奴的海外輸出與作耵爾饇穇炴岱騧瓟k了內政與外事之分。作苀戽袌ル挹堭琚B階級與性別的交錯關係,護衛了美國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社會與政治權利,並在除惡運動中找到自己的利基。但是齊墨曼與中國白奴問題的邊緣化卻也透露出除惡運動對救援對象的取捨,謹防回歸的中國白奴威脅主流種族文化。
李欣穎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