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七十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天人哲學觀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為漢代儒家系統理論的巨擘。然而,學芧儭野苀捷坐郎皛﹛A尚未解決的問題有四。其一,董生學說中陰陽與五行,究屬何種聯結關係?陰陽與五行又可否分離獨立成說呢?其二,陰陽二穻陬L高下主從之別?陰陽說是否即如某些學芼{為的中和說?其三,五行說與三統說如何配應?其四,董生的天人合一說的論證,有足夠論據證明其說否?
解決了上述首三項問題以後,基本上已把董生的天人之說加以定位。至於第四條問題,則可窺見漢代儒學的天人關係的基本方向,自有其思想史的價值在焉。
馮樹勳

2

中古漢語時期漢文佛典的比擬式

如現代漢語「X像Y一樣(那樣、似的)」、近代漢語「X像Y一般(相似)」以及上古漢語「X如Y然」的這種句式可以稱為「比擬式」。印度人善作譬喻,因此佛經中用作比擬的句子就十分常見,反映在漢譯佛典中比擬式也就特別豐富。東漢魏晉南北朝是佛經傳入的早期階段,也相當漢語史上的中古漢語時期,利用此時的佛典我們可以考察當時比擬式發展的一個過程。
中古漢語時期佛典中的比擬式逐漸發展出與上古漢語有異而接近代漢語的形式,此時產生「X如Y一種(等)」「X如Y相似(類)」「X如Y無異」等新句式出來。
我們推測,中古漢語的比擬式主要是來自複句的緊縮,並且是仿傚表等同或類同的「與」字式而產生的。至於新句式之所以會取代上古漢語的舊形式,則是因為詞彙複音節化的趨勢。上古漢語的「然」因為沒有適當的雙音節代詞可以取代,於是自表等同或類同的「與」字式移借了「無異」「相似(類)」「一種(等)」等而構成新式。
魏培泉

3

十六世紀末中韓使節關於陽明學的論辨及其意義──以許?與袁黃為中心

本文藉由考察兩段明朝與朝鮮政府派遣使節時,檢視陽明學在兩國之間所引的爭議課題,從而看到陽明學在兩國使節之間所引的波瀾現象。其一是以一五七四年朝鮮派遣許 (1551-1588)出使中國時,與中國士大夫筆談有關王陽明從祀的爭議問題;其二是一五九二年明朝政府派往支援朝鮮戰事的軍事參謀袁黃(1533-1606),因其毀朱衛王的態度而引朝鮮群儒的爭議。本文藉由雙方異域的觀點與批判,以窺兩國知識人對陽明學的不同爭議,進一步探索陽明學在東亞的深刻意義。
張崑將

4

論錢賓四先生之義理立場與其儒學觀

錢穆先生於中國現代學術史之發展中,有其特殊貢獻,此點經久而論定,歧異可漸趨於一。唯有關義理思想部分,錢先生之立場,究竟應如何評價?則不僅學秅孚N見不同,且此爭議,短期內難以消弭。錢先生具有明顯之儒家價值觀,與自覺之儒家意識,此一點,讀其書肮狴i感受。然「儒家意識」與「儒學意識」不同。儒家意識之形成,主要來自價值信仰,與一種伴之而有之「成就價值」之志意。而「儒學意識」,則是歷史發展之產物。本文主張,錢先生之尊崇孔子,乃信仰孔子所言之「仁」與「聖」,乃信仰孔子所言之「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乃信仰孔子所言之「下學」與「上達」;凡此所據,皆在《論語》。至於學術觀念,則錢先生不唯自始即非持守以「經學」為儒學核心之舊軌,且於學術觀念之分疏上,亦是將其所關注之「史學」與「義理之學」,分判為「雖相關連,卻應區別」之兩矷C故即以錢先生最所推崇之理學家言,其於程朱、陸王兩派之立說,雖皆有所取,亦皆有所不取。其中最要之差異,在於錢先生與朱子、陽明二人所持之「知識論」立場不同。此點顯示錢先生不僅不主張以「經學」為核心之儒學,其實亦並不發展以「理學」為核心之儒學。錢先生於其接受「現代思想」之衝擊與影鞢A並於回應時代需求之過程中,實際乃是建立一種屬於當代中國學術發展之風格;論籵瓣ㄘy即以單純之「儒學觀念」或「儒學規格」加以理解,或詮釋。
戴景賢

5

光復初期臺大文學院的轉折與奠基莊長恭與傅斯年校長時期(194806-195012)

本文嘗試探索光復初期臺大校方與文學院的演變發展情形,此一階段正是光復初期(1945-50)的後半段。在經歷前任陸志鴻校長受制於長官公署的操控下,此一階段是教育部長朱家驊亟欲「重整」臺大的時期,朱家驊先後禮聘二位院士級學穸X任此一艱鉅任務。雖然,前芠曭灡幼晡齯ㄢ蘌Z攘,短期即去職(1948.06-1949.01),但其大量解聘(或不續聘)不適任教員之措施,實為臺大重整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儘管莊氏受到被停聘教員強烈反彈,因而形成其去職之主因,但臺大「向下沉淪」之現象終於停止。他所聘請的文學院院長沈剛伯,也成為重建文學院的關鍵人物,奠下往後臺大文學院長遠的基礎。至於後苀霽策~任內(1949.01-1950.12.20)則係臺大復甦的時期,舉凡優秀教職員之聘用,對大一課程之重視、強化與研究工作的積極開展等,m明顯可見。對學生品德之陶冶、良好生活習慣之養成,以及讀書風氣之培養等,傅氏亦傾力以赴,促其實現。終因傅氏力疾從公,竟以腦溢血猝逝於省參議會議場。對臺大及臺大文學院早期歷史之研究,應非僅關於一校一院,其與中國學術史、臺灣文化史俱有重要之關聯。
李東華

6

褪去肉身的愛情──早期現代醫學文獻中愛情症的演化

在中世紀時,愛情被視為是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問題。重要的理論依據源自古典時期:亞里斯多德的身心理論、希波克拉提斯的體液說,以及葛倫的臨床觀察。中世紀的阿拉伯醫生將這些觀念整合並進一步發展,於十一世紀時傳回到歐洲:愛情症乃是身體與靈魂兩方面的疾病,從病因、症候到療法皆然。想像力為串連身心的橋樑,也是醫學與文學中愛情論述的重要元素。此身心二元理論在文藝復興時產生改變。以費奇諾為首的新柏拉圖學派否定愛情的肉體層面,認為心靈圖像比真人更美,精神結合即足夠。愛情的去肉身對早期現代的醫界產生影鞢G許多十六、十七世紀的醫學論著將性與愛分家,著重的是想像而非肉體。費洪的長篇論文雖彰顯了他的博學專業,卻也透露了醫生對於治療心病的無力,至此醫界已向哲學、文學、宗教徹底繳械了。
雷碧琦

7

宗教圖像爭議與路德教派文化政策——以紐倫堡接受宗教改革過程為中心的考察

紐倫堡在準備成為第一個接受新教改革的帝國直轄市過程中,與路德陣b擁有相當良好的互動與互信。本文透過剖析他們雙方如何面對當時宗教圖像的爭議,來檢視這個互信的內涵及其形成之過程,並藉此瞭解德意志宗教改革時代的文化如何面對新舊交替的問題。在檢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有一群紐倫堡意見領袖對新的改革思想充滿興趣,但也沒有放棄與舊的宗教傳統之間的關連。他們對改革充滿期待,但又深知傳統宗教文化有其不可取代性。研究這些意見領袖在宗教改革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讓我們拋開過去只是看到贊成或反對宗教改革/贊成或反對路德教義那種黑白對立的歷史圖像;而能比較深層而多元地去瞭解,在當時改革的洪流中,世俗意見領袖在文化關懷上如何形成足夠的影韙O,讓宗教改革穻b教義的探討以及教派發展政策的制訂上,兼顧到他們信仰的需求以及對宗教改革的期待。
花亦芬

8

理查.華格納的《精靈》探討

《伊底帕斯王》開場描繪底比斯城爆發大瘟疫,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西元前四三O年的雅典瘟疫。然而,至今仍無法確定《伊底帕斯王》首次登臺時間,也無法完全排除此劇仍有可能在雅典瘟疫爆發前就已上演。本文先整理關於《伊底帕斯王》演出年代、相關論點的假設前提,說明《伊底帕斯王》中的瘟疫場景不一定直接指涉雅典瘟疫。然而索福克里斯的悲劇作品,就像大多數希臘悲劇,經常取材取景於史詩時代,並融合其當代歷史、社會、文化與政治現象;《伊底帕斯王》並非投射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而是反映整個西元前五世紀知識與思想承先啟後的蛻變過程。由此觀之,如Knox所言,索福克里斯筆下的瘟疫、疾病與災難等描繪,並非時代錯置(anachronism)的例子。此外,本文將進一步探討anachronism一詞所隱藏之意涵與歷史、疾病等關聯。
張堯欽

9

智性的陶塑──麥道爾《心靈與世界》中的自我

經驗的意向性及客觀性是麥道爾《心靈與世界》一書的論述主軸,本文首先探索並界定出麥道爾用以支持經驗的意向性及客觀性的理據,而以這個理據為基礎,進一步建構一個麥道爾式的自我理論。更具體的說,本文進行兩個論證:第一,我們可以將麥道爾對於經驗客觀性的保證,擴展成對於智性生活及規範的客觀性之保證。第二,在麥道爾相關論述中,特別是他為客觀性所提供的理據中,蘊涵了一個關於自我的圖像,而在這個圖像中,自我不僅是一個體現在經驗世界中的自我,同時也必須是一個在理性空間中擁有智性生活的自我。
林從一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