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一百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東晉「沙門敬拜王者論爭」所反映的禮制觀念和政治秩序

東晉「沙門敬拜王者論爭」之性質,可視為朝廷「禮議」,其旨在釐定儒家經典未曾提及的沙門與王者相見禮儀,具體而言即是「拜禮」。東晉一朝「拜禮」爭議頻現,顯示了時人藉由禮儀規範以實現對君臣尊卑關係再確認的意圖,「沙門敬拜王者論爭」既處於此一議禮脈絡之中,其意義故遂不止於儒、釋對諍等傳統理解,而更具有從禮制觀念和政治秩序相連動的視域作重新觀照的可能。由此入思,本文先指出是次論爭癥結為「在三之義」,涉及沙門在國家秩序下的身分為何之問題;繼則分別考察雙方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桓玄的「資生之德」論和慧遠的「方外之賓」說,揭示二者如何轉化時人認可的禮制觀念以建構各自論述,進而深入探析其論述策略背後的政治秩序意涵。
錢瑋東

2

亡國悔書:王夫之批評竟陵派的社會語境及思想析論

由於明亡,船山對於竟陵派之批評,較之明代另一立門庭之復古派要遠為嚴苛。此種批評映帶船山晚年追悔心境,給予了其持續寫作以完善詩歌批評及理論構思的誘惑。本文嘗試揭示船山的家族、師友、地域、政治同盟及遺民社群等社會關係,如何深入到船山的竟陵批評論述之中,又是如何影響了船山從竟陵派學習者轉變至嚴苛批判者的過程。此種竟陵學習者身份,也讓船山與其他明清之際的亡國論批評者區別開來。在社會學角度之外,船山的竟陵派亡國論亦體現出他獨特的「體要」/「文質」思想,這其中潛藏了深刻的夷夏論內容。船山所憂懼的,不僅是詩文導致國亡道喪,更是詩文作為樂的替代物,在夷狄侵入下亦會遭受與樂音同樣的命運;其之所以重視文質、體要、詩文,正是由此種存中夏文明的極端嚴峻性出發。
張歡歡

3

楊牧詩、文呈顯之儒者情懷與憂患意識探論

楊牧雅擅詩文創作、翻譯與編輯,難以由單一面向進行概括。本文擬從詩歌創作背後的精神底蘊著手,觀察其人詩、文流露之儒者情懷與憂患意識,探究此一襟抱之養成與呈顯。 儒者情懷與憂患意識是楊牧創作之重要源頭,體現他的現世觀照。此一學養背景塑造頗受陳世驤與徐復觀之沾溉,但楊牧並非全盤照收,乃於繼承轉化時有所偏重,尤側重周旋於社會、世界之變動後如何抒情。藉由抒情傳統的感興明志與新儒家承擔現實的觀點,思索楊牧何以藉由詩文涉事(世)。 詩無達詁,建構放諸四海皆準的詮釋框架實屬不易,本文嘗試凸顯楊牧之際遇及其與現實之互動,耙梳詩、文裡攸關發憤抒情的深層憂慮,彰顯他對人類共通生命經驗之恆定秩序與倫理價值的思索。
許嘉瑋

4

辯護「無原則差別」論證

根據其他可能性原則(PAP),行動者S對其實際上的行動Φ有道德責任,僅當S可以不做Φ。Harry G. Frankfurt(1969)藉由法蘭克福式案例(FSCs) 來論證PAP有反例,所以並不成立。不過,Philip Swenson (2015 & 2016)提出了「無原則差別」論證來辯護PAP:他首先指出「直覺上某些不作為的FSCs中的行動者明顯沒有責任」,然後他進一步論證「不作為的FSCs與一般的FSCs沒有原則上的差別」,由此結論「一般FSCs中的行動者也同樣沒有責任」。對此,Florian Cova(2017)提供責任歸屬的兩個條件:「展現條件」與「解釋條件」,並以此說明不作為的FSCs與典型的FSCs在道德責任歸屬上的實質區別。如果這兩條件成立,那Swenson的「無原則差別」論證就很難算是真正地辯護了PAP。本文論證,「展現條件」有適用性問題、合法性問題、以及解釋上的困境,而「解釋條件」則缺乏了恰當的理論基礎,因此Cova對Swenson的批評並不成立。
蕭銘源

5

從entropy創譯為「熵」檢視AI時代的譯者任務

Entropy一詞最初用以表示熱量改變程度的值,而後亦用於描述封閉系統的混亂程度。據傳此概念於1920年代傳入中國,最早譯為「熵」。本研究的初始提問為譯者為何使用「熵」字來對應entropy?譯者的創譯/創意從何而來?是否為譯者以「火」作為部首,加上「商」字而創造的新字?或是早已存在的冷僻字,因翻譯之故被賦予新義?其本義為何?此外,「熵」字的出現是否與晚清科學名詞單一漢字的翻譯原則有關?故本研究從entropy的字源探討開始,接著查考「熵」的字音與字義,推敲entropy中譯為「熵」的歷史。最後,根據此中譯過程揭示之譯者的創發能力,嘗試從史蒂格勒的「負熵」概念論述AI時代的自動化翻譯如何影響語言與譯者,由此反思班雅民的譯者任務。
鄭惠雯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