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第 27 場「繪畫作品的修復與保存—從歐洲到台灣」邀請到三位曾經到歐洲 (西班牙、法國) 潛心浸淫、研習或求學的修復師,在台灣也歷經數十年教學現場的指導,在理論應用與實務操作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他們親臨論壇與聽眾朋友分享渠等接受歐洲藝術文化的洗禮與陶養之後,再回到台灣實際應用的心得與成果,比較東西方兩造是否有共同的文化特點或差異性,對台灣的文物與藝術作品的維護有哪些值得借鏡之處。
         修復 (restauratĭo) 與保存(conservatio)的辭源來自拉丁文:修復是 re (重複)+estatuere (建立,安置); 保存是cum (持續)+ servare (拯救) 的意思,任務就是持續拯救與維護人類的文化遺產,讓文物和藝術作品得以永續典藏,全人類共享。「修復」可視為是一種科學工作,因為必須嫻熟且懂的運用各種不同的溶劑、化學藥品和材料。修復和保存也涉及各種不同的技巧和分辨文物性質的能力,例如木雕、古草莎紙、建築、油畫、壓克力、紡織、照片…等諸多不同材質。
         修復和保存的概念逐漸形成一種專業且開始受到重視始於十九世紀,英國是最早興起文物修復與保存的國家,他們透過古建築維護協會的組織,呼籲古蹟保存的重要性。緊接著從團體到個人,法國的建築師Eugène-Emmanuel Viollet-le-Duc (1814-1879),被視為是當代建築之父,以及歐洲新藝術的先驅者,同時也是第一位個人修復師。但是他的修復在歷史元素上平添現代創意,並時而予以「修改翻新」,引起極大的辯論和批評。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Friedrich Rathgen是第一個受僱於美術館的化學家,他開始運用科學分析來進行修復工作,並廣泛推廣此種觀念和方法。到了二十世紀,修復保存的理論已擴及化學、物理、生物和地質等層面的分析,得以解說藝術作品或文物病變和毀損的原因。二十世紀,同時也興起將過去的古物修復與保存的呼籲和實踐,尤其在義大利,蔚為風尚。
         於此審視毆洲的修復與保存的歷史也不過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但其進步與慎重的態度,積極培育修復人才,修復並保存原件的原貌而不予以人為加工,「拯救瑰寶、重新安置、使其得以永續」的宗旨,讓他們的古蹟文物和繪畫作品得以保存完善,並引領世界潮流。
         台灣的藝術文物保存,尤其繪畫(油畫)方面,應當是始於一九九五年左右,也就是郭江宋修復師從西班牙學成歸國後,創立「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第一位受過學院完整的專業修復和養成訓練,開啟了國內油畫修復的里程碑。三十年來,郭江宋修復的作品超過一萬件,嘉惠收藏家,畫家、典藏美術館和所有愛好藝術的知音。吳偉安修復師,則是受聘於奇美博物館的專業修復師,並由奇美博物館派送法國研習,繪畫作品之外,並從事廟宇修復,為台灣的建築把脈,是台灣另一波接力的舵手。吳盈君教授,從西班牙學成歸國,在學院任教,也走入社會,善盡督導和教導之責,以歐洲為鏡,台灣踐行,引導正確的修復與保存之道。
         此次論壇籌畫的機緣源自於第26 場「2023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歐洲文物保存政策與制度 - 從故宮文物保存事件談起」,該論壇引起廣泛迴響,主辦單位繼而集思,推出影響層面更廣大的繪畫作品的修復與保存,三位跨世代修復師聯手告訴我們,從歐洲到台灣的路徑,他們如何鉅細靡遺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論壇總召    張淑英

2023年8月由臺大外文系借調臺北醫學大學,擔任副校長職務。現為「臺灣西班牙語學會」理事長。馬德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2016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RAE)外籍院士。2019年起為西班牙王室索利亞公爵基金會通訊委員。2019-2022借調清華大學外語系兼校長室特別顧問。2013-2019 擔任臺灣大學國際長、2011-2013擔任學院副院長。為《英語島》定期撰文。學術專長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旅行文學、流浪漢小說、殖民時期紀事、漢、西、閩南翻譯等研究(研究團隊榮獲西班牙2023年「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中譯《探險家旅行圖誌》(葡文)、《世界圖繪》(拉丁-中文雙語)、中譯西《零度以上的風景》(北島著)和西譯中《如此蒼白的心》等二十部作品。



奇美博物館,典藏維護組修護室負責人      吳偉安

在臺灣,奇美博物館是以西洋古典藝術為典藏大宗的博物館。讓國人在參觀時,能深刻體會、徜徉不同文化的氛圍。我在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期間,完成文物修護專業的養成,2004年開始在奇美博物館實習,之後並接受館方指派前往巴黎Gilles Perrault藝術修復及實驗室再進修,對歐洲在藝術修護工作上的傳統工藝與科學檢測的配合更加熟悉。後奇美新館興建期間,負責規劃設計新館藝術類藏品修護室,奇美博物館也因為修護室的成立,讓藏品的修護工作能自行規劃執行。目前擔任博物館修護室負責人,也積極與外界單位合作,豐富跨領域的知識。畢業至今並持續參與國內古蹟廟宇的修復工程,累積的經驗及專業,也受到學界的肯定,多次受邀擔任遴聘委員,期望能從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對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進一份力。



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吳盈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亞太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任,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大學完成繪畫保存修復博士學位,以及歐洲學程藝術文化經營管理保存碩士學位。學術專長包括西方架上繪畫、東西方彩繪木質文物以及當代藝術品修護。2013年歸國後,旋即投身臺灣的文物修護教學與相關工作,至今已經手修復10餘件政府指定之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另外也與國立美術館設、市立美術館設等機構合作維護館藏作品。除了具體的修復工作,也致力於文物保存基礎資料的建置與研究,推動多項與文物修護和保存相關的材料研究與資料庫建置計劃,目前也擔任多起縣市之古物審議委員,文化技術保存者審議委員,積極參與臺灣的文物保存政策和技術發展。



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修復師,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      郭江宋

出生於屏東萬丹鄉,二歲時隨父母遷居花蓮。50年代的台灣物資雖然匱乏,但生活在後山,每天享受得是依山傍水的童年生活、看得是遼闊的太平洋日出、望得是五彩繽紛日落的中央山脈;在一片大自然的陶冶下,奠定對美學的喜好與嚮往。當兵退伍後,投考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正式進入美術的殿堂。1987年在因緣際會下決定負笈西班牙學習藝術,在西班牙這個陌生的國度,美學的養成、基礎油畫等所有的一切皆從頭開始,也因此造就我融會中西方美學的特性。1990年完成第一階段的繪畫創作碩士,同年進入博士班鑽研繪畫材料學,為了釐清許多繪畫材料的疑點與特性,因而轉入繪畫修復系,希望在修復領域裡破解作品的前世今生、因果循環。在一切水到渠成的條件下,1993年順利完成修復系的碩士文憑。1994年返國成立個人修復工作室,並順利將於西班牙所學移植到台灣,無論是畫作保存的觀念抑或是其修復的必要性,皆在一步一腳印的耕耘下,三十年來逐漸成效,並挽回許多瀕臨報廢的藝術品,協助保存台灣的文化資產。



論壇手冊

點圖看講座摘要

吳偉安

Project 01

從西方的藝術品修護跨足臺灣古蹟修護

         奇美博物館,是臺灣唯一以西洋藝術為收藏大宗的博物館。對藏品保存維護的歷程,大致也如同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腳步,跟隨著歐洲自19世紀以來發展出的觀念及原則。如同奇美集團許創辦人對社會的回饋,在投入博物館的藏品維護工作之餘,也期許相關專業能為臺灣的文化資產維護盡一份心力。 博物館內藝術品的修護,與古蹟廟宇的修護,其大原則如同現今的修護倫理與準則,皆為保存人類文明及歷史痕跡。當我們面對古蹟修護,也希望能如同博物館面對藏品的修護一樣的細心,但屬於國家的文化資產,涵蓋的層面更廣,更應該以最高標準來對待,相對也更需要國家資源的付出。 透過文章的描述,希望能讓更多民眾關注臺灣自己的文化資產,進而促使政府單位投入更合理的資源。當我們學習歐洲在修護專業上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吳盈君

Project 01

歐洲與台灣的修復藝術—從文物的維護到文化的交流

         西班牙的文物修復教育體系是一個歷史悠久且不斷發展的領域,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最初是作為美術學科的一部分在大學中教授的,學生可以選擇修復畫作或雕塑的課程。隨著時間的演進,特別是在1961年成立了西班牙中央修復與保護藝術品、考古和民族學研究所(ICROA) 之後,西班牙開始提供更專業化的文物修復教育,包括各自治區專門的修復與博物館藝術學校。 不過近年西班牙文物修復教育正在經歷一場轉型,以適應歐洲高等教育的標準。目標是將文物修復教育完全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確保在西班牙國內的課程和學位能夠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廣泛認可。教育結構的設計包括兩年的共同基礎教育和兩年的專業化培育,後者的具體方針是由各自治區自行定義。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必要之基礎知識,並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需求進行深入學習。 為適應這一新的教育改革,各文物修復教育機構正在調整課程,並提出文物保護和修復學位,強調確保教育內容與職業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並提出文物修復領域需要一個獨特的資格認證,也設計了專門針對文物維護此一職業需求的課程大綱。 而整體歐洲對文物修復教育的建議,即至少包括五年或300個歐洲學分制(ECTS) 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這是在確保文物修復專業人員能夠獲得充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便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進行有效的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 。 總體而言,西班牙文物修復教育體系正在努力適應新的教育要求和職業市場的變化,以確保其學生能夠獲得專業的訓練,並為保護和修復國家的文化資產做出貢獻。這一過程中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思熟慮,都是確保文物修復教育能夠在歐洲高等教育空間中得到完全融合和認可的關鍵。 台灣,這個東亞的島國,擁有豐富且多元的文化資產,從古老建築到珍貴藝術品,皆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組成。在這些文化財寶的保存與修復過程中,國外的影響顯而易見。 許多早期在歐洲,尤其是西班牙受過教育的修復師回國後,大大豐富了台灣高等教育體系與實務操作的深度,台灣的文物修復教育,在深受歐洲影響的同時,也在本土發展出了一套全面的培訓體系。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古物維護專業不僅結合了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訓練,而且專注於培養專業的文物保存修護人才。這些培訓課程涵蓋文物工藝技法、材料學與劣化機制,以及文物保護管理、分工協作與科學分析等多方面知識,旨在確保修復工作符合倫理標準與專業要求。此外,台灣學生積極赴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等國家的修復機構與博物館進行實習,這些經驗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加深了他們與歐洲修復藝術的聯繫。 台灣的文物修復教育與實踐不僅在技術和知識的傳授上受到影響,更在修復哲學和倫理的灌輸上受益匪淺。歐洲的修復理念,特別是對原始材料和創作意圖的尊重,已深植於台灣的修復實踐之中。舉例來說,台灣在處理本土藝術品,例如傳統廟宇木質彩繪時,不僅修復其功能,更致力於保留和弘揚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受到歐洲修復理論和倫理觀念,如Casere Brendi或Umberto Baldini 等人影響,Brandi以其《文物修復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文物維護工作的原則,強調必須平衡藝術品的歷史見證和美學價值。其理論著重於尊重原創材料和創作者的意圖,主張修復過程應透明且可逆。Umberto Baldini則為文物修復引入了科學方法的使用,他倡導跨學科的合作,將化學分析、物理檢測等科學技術應用於修復實踐中。Baldini的這一方法不僅提高了修復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也加強了對文物長期保存的理解。這兩位學者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來的修復專家和學者影響深遠,他們的工作成為了現代文物修復教育和實踐的重要基石,影響著全球,包括台灣在內的修復專業發展。台灣的修復學者們,皆遵循的這些理論為指導原則處理藝術品的維護工作。 隨著台灣與歐洲之間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的增加,台灣在保存自身文化資產方面的專業能力持續提升。這種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使台灣在面對自身獨特文化挑戰時,能夠借鑒國際經驗和智慧。歐洲對台灣文物與藝術品修復的影響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不僅體現了技術和知識的傳承,更見文化理解和欣賞方式的融合。隨著台灣在這一領域的持續發展,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保存的未來。

郭江宋

Project 01

從台灣出發— 西班牙取經—深根台灣文化永續的保存

         1987 年台灣尚在戒嚴的年代,我在各種機緣與對藝術的憧憬,進入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Facudad de Bellas Arsle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在西班牙六年多的時間裡,順利取得繪畫創作與保存修復雙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歷程,讓自己從一位繪畫創作者蛻變成畫作的守護者--畫作修復師的角色。人生際遇因為許多的偶然,串成並造就必然。三十年的修復生涯,對「109 年度文化部藝術品及相關檔案搶救修復案」我承接李梅樹與陳植棋兩位前輩畫家的作品。台灣不大,但有豐盛、多元文化的內涵;發展過程中,文物承載許多人民的記憶及文明演進史。台灣美術更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與價值,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也是世界文化財。文化部挹注龐大的資源,以寬闊的國際視野,重視架上繪畫文物的保存、維護與修復。因此,委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執行相關的搶救修復案,為台灣文物保存修復提供良好的平台。此舉不僅樹立健全、嚴謹的制度,也為台灣文物修復的意識帶來一番新氣象。修復師們以專業的保存修復思維,經驗知識的累積,以及精湛的技能,結合科學儀器,深刻剖析記錄台灣的歷史記憶。

第二十七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Project 01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主題:繪畫作品的修復與保存-從歐洲到臺灣
時間:11/25 (週六)下午 14:00-16:30
地點:臺灣大學社科院三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臺灣西班牙語學會、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臺北醫學大學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