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起源於歐洲,常給人一種曲高和寡的印象,其實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聽到,例如莫札特的G大調第13號小夜曲、貝多芬F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別名「春」),應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美旋律,只是不見得知道來源或曲名。
        中古世紀時期的音樂主要為宗教服務,為歌頌神蹟而創作,如天主教宗教儀式樂曲、聖歌等,旋律高低起伏變化較小,曲風較為嚴謹莊重。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追求對情感的抒發及表達,發展複調音樂(多聲部),器樂與聲樂分離獨立發展,確立以五線譜記譜,印刷術的發明也讓音樂保存及傳播更佳便利。巴洛克時期(1600-1750)音樂風格華麗,使用大量裝飾音、節奏強烈,複調音樂發展至頂峰,重視低音聲部,貴族宮廷及教會主導音樂發展。代表性作曲家如巴赫(J.S. Bach, 1685-1750)、韋瓦第(A. Vivaldi, 1678-1741)等。古典時期(1750-1820)旋律優美典雅、樂句簡短分句清晰、注重結構均衡對稱。複調音樂式微,由主音音樂取代(一個聲部擔任主旋律、其他聲部伴奏)。奏鳴曲式(sonata)發展蓬勃,對後期音樂創作產生重大影響。鋼琴的發明取代大鍵琴,開始講究樂句漸強漸弱表現。代表性作曲家如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Beethoven1770-1827,晚期為浪漫)等。
        浪漫時期(1820-1900)強調作曲家個人情感及思想的表達,對曲式種類及結構進行許多改變及擴增。創作形式較具自由度,和聲及調性日益複雜化,注重音色的細微變化。常見受到文學作品、歷史、哲學或個人經歷影響的作品,出現標題音樂。民族意識抬頭,衍生出「國民樂派」。代表性作曲家如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蕭邦(F. Chopin, 1810-1849)、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馬勒(G. Mahler, 1860-1911)等。
        現代及當代音樂(20世紀初至今)變化性比前期更大,沒有統一性的風格。前期為後浪漫樂派、印象樂派。1960-1970出現序列音樂(serialism)、極簡音樂( Minimal Music)等前衛發展,同時也受到錄音、廣播電視及資訊科技發展的影響。前期代表性作曲家如德布西(C. Debussy,1862-1978)、拉赫瑪尼諾夫(S. Rachmaninoff, 1873-1943)、巴爾托克(B. Bartok, 1881-1945)、後期如布列茲(P. Boulez, 1925-2016)等。
        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此次的論壇由劉惠芝、林仁斌以及蔡倩玟三位老師分別談論李斯特、馬勒和蕭邦三位作曲家的精彩人生及音樂作品,並各選代表作一曲解說聆賞,從音樂之美認識歐洲!


論壇總召    張淑英

現為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現為「臺灣西班牙語學會」理事長。馬德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2016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RAE)外籍院士。2019年起為西班牙王室索利亞公爵基金會通訊委員。2019-2022借調清華大學外語系兼校長室特別顧問。2013-2019 擔任臺灣大學國際長、2011-2013擔任學院副院長。為《英語島》定期撰文。學術專長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旅行文學、流浪漢小說、殖民時期紀事、漢、西、閩南翻譯等研究(研究團隊榮獲西班牙2023年「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中譯《探險家旅行圖誌》(葡文)、《世界圖繪》(拉丁-中文雙語)、中譯西《零度以上的風景》(北島著)和西譯中《如此蒼白的心》等二十部作品。



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劉惠芝

國立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兼任於臺北市立大學,2015年8月至2021年7月兼任藝術學院院長,熱愛鋼琴演奏並致力於鋼琴教育與藝術推廣。任內主持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策劃多項別開生面的藝術展演與公益學習活動。 教育部甄試藝術資優生,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第一獎及研究班(3e cycle)畢業,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碩士,擁有歐洲、美國名校之傳承。獲La Guilde Française國際鋼琴比賽銅牌獎後演奏足跡遍及各地,返鄉後經常受邀擔任專業評議委員、比賽評審以及公益組織之董理監事。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

旅法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專業導聆人。林仁斌老師多年來除以樂團指揮、長笛、短笛演奏與室內樂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經常受邀於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也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其豐富音樂與攝影資料可見於【蹦藝術 | BONART】網站。2021年開播擔任總籌與主持人之節目【蹦藝術 | BONART】亦受到廣大迴響,並於Apple Podcast音樂類音樂史節目排行榜列名第二位。長期獲邀於各單位演講音樂欣賞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兩百場。



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專任教授    蔡倩玟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專任教授。臺大外文系學士、法國里昂第二大學語言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語言與文化教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廚藝及品酒專業法語、法國美食學、法語教學、法語語言學。著有《美食考》(2010貓頭鷹、簡體版2011,人民郵電出版社)、《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2015,衛城出版社)及中法文學術著作,雙月刊《料理台灣》特約作家、「食力」網站「飲食文化」專欄作家。喜愛古典音樂,學過鋼琴、小提琴、單簧管,可惜一事無成,所幸尚能讀譜及聆賞雅樂。



會議全文

點圖看講座摘要


劉惠芝

Project 01

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歐洲漫遊歲月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5)的音樂作品將鋼琴表現技法推升至管弦樂團的境界、創造了鋼琴獨奏會的嶄新表演形式,其驚人的琴藝在歐洲享有盛名,是一位慷慨的公益實踐者,經常為藝術、政治的訴求奔走,晚年居住威瑪時更免費授課。 鋼琴套曲《巡禮之年》的創作佔據其生命約四十年,靈感追溯自1835至1839年的旅遊經歷,有些甚至引用文學詩句, 但不能膚淺的想像僅是以音樂寫景或是將文學內容音樂化。標題是觸媒,李斯特實轉化了在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召喚與文學藝術的衝擊。 《第一年:瑞士》從琉森開始,結束於日內瓦。《第二年:義大利》及《第二年補遺:威尼斯與拿坡里》,足跡到達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重鎮翡冷翠、威尼斯以及拿坡里。《第三年》創作於李斯特晚年移居威瑪時。離羅馬不遠的艾斯特莊園成為李斯特創作的繆思。 《巡禮之年》全集匯聚各種鋼琴的演奏技法,當年啟發了李斯特的藝術與景點現在幾乎全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我們想深入認識李斯特以及浪漫主義值得探究的方向。

李仁斌

Project 01

交響一生.談作曲家 - 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這位一生專注在交響曲創作的奧國/捷克作曲家,是在偉大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後,能持續創作出深刻而具大編制交響作品的偉大作曲家。在他最知名最具震撼力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最終樂章,我們似乎聽見人生最深切的吶喊;而從欣賞他的音樂過程中,你更將經歷音樂能量的無比震撼。 馬勒曾經自述:「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必須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本文從作曲家生平切入,談馬勒的家庭起源、工作歷程、音樂特色與深刻影響後世的各種現象。綜觀馬勒一生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在交響樂的各種創作技法中將音樂推展至極致,例如:音樂情緒的表達、交響曲的長度、管弦樂團編制的運用、演奏力度對比的極緻化(極強、極弱)、調性的使用與不和諧音的數量、音樂動機的處理、自身藝術歌曲創作與交響化的再運用等等,這些都是仔細研究馬勒之後得到得驚人結論。

蔡倩玟

Project 01

蕭邦的鋼琴藝術與歐洲經歷

         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是波蘭作曲家及鋼琴家,音樂創作以鋼琴為主,也有少量室內樂及管弦樂作品,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演奏作曲家之一。作品旋律優美深刻,極具藝術性及原創性。從小就展現非凡的音樂天才,七歲即能舉辦演奏會,發表兩首波蘭舞曲,十六歲進入華沙音樂院時,已是波蘭上流社會中相當知名的作曲家。1831年他前往巴黎發展音樂事業,在途中獲知波蘭被俄國佔領,從此再也沒有回去祖國,在巴黎渡過下半生,也在這個藝術與人文薈萃、新思潮生生不息的城市中寫出最精彩的作品、結識各方藝文界好友、熱心從事教學工作、在貴族沙龍或少數公開場合演奏、歷經愛情與死亡。1848年在蘇格蘭學生史特琳的勸說與協助下赴英國演出,年底回法國後日益衰弱,隔年病逝於巴黎,得年僅39歲。 青少年時期的作品多以當時流行於維也納的「華麗風格」為主,講求炫技,但樂風仍精巧優雅。抵達巴黎以後開始專心創作鋼琴獨奏作品,其中小型作品如《夜曲》(Nocturnes)佔了他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成為同類作品中的翹楚,將抒情歌唱般的演奏技巧發展至頂峰之境。最早確立《夜曲》曲式的是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表現夜晚的平靜安寧之美。蕭邦雖然使用了《夜曲》的名稱和形式,但青出於藍,每一曲的差異相當顯著,各具特色。

第二十四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Project 01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主題: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藝術生涯
時間:3/25 (週六)下午14:00-16:30
地點: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臺灣西班牙語學會、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