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悠久的歐洲,能述說關於歷史過往記憶故事的習俗,文物,建物,藝術表達與文化價值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成為有創造力的文化資產(Cultural Property)已是社會共識,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世界遺產保存以建構全人類的共有文化,歐洲各國更強調遺產保存對國家與地方文化認同以及歷史記憶的重要性,何種文物建物與習俗價值可被當成遺產保存,應歸屬誰的記憶故事,這些過往遺產又該如何轉化為當今仍有吸引力的文化資產,所謂遺產政治(The Politics of Heritage)已是藝術文化學術界的重要議題。
        當今歐洲文化遺產的定義與分類也激起不少辯論,不僅典型皇宮貴族的美麗城堡居所與帝國博物館有其歷史文化保存與展演價值,中下階級市井小民對歷史的認識角度也漸被重視,較不絢麗的民俗建物也能提供歷史證言,並有常民日常生活文化記憶的重要遺產。歐洲境內的多重族群種族文化也掀起遺產保存爭議,性別史的新角度也介入遺產新定義與保存詮釋。荷蘭殖民時期是小國的帝國黃金時代,還是殖民時期血淚遺產;不僅是社會正面記憶值得保存,德國納粹時期的負面棘手遺產也成為保存對象,甚至成為反思教育並引動黑暗觀光。八零年代之後,更將工業文化遺產,如沒落的煤礦工廠,城鎮生活,鐵道遺址當成遺產保存並作為創意轉型,如知名的德國魯爾工業區與英國鐵橋谷博物館。
        歷史與藝術遺產長期受現代性所尊崇的視覺文化所支配,強調的是視覺文化遺產保存,不論傳統或當代,近期隨著對身體化文化的討論,對音樂聲響聽覺文化,味嗅覺飲食文化也有了新的重視,遺產保存與呈現的面向發展也較寬廣,如樂器,樂譜,樂師,到教堂鐘聲與南法鄉村雞啼保存,荷蘭古管風琴的保存與展演。以往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二分也轉變成文化自然遺產共構永續的思考,如古建物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整體保存,皇宮花園,酒莊,到植物園的歷史文化重新詮釋。 而遺產的節慶觀光創意活化策略也有新的實踐與反省,對瞬間即逝事件的物質檔案化為另類遺產有相關的討論,如奧運場館的續用與奧運博物館,莎士比亞400年(Shakeapeare400) 2016年在英國各大教堂遺產中連續展演,以上種種都是對文化遺產的反思實踐。
         歐洲文化遺產除了內部的國族種族與地方認同產生的文化差異外; 在歐洲區域整合脈絡下對遺產的定義與集體感也重新被討論,從歐洲遺產日,歐洲文化遺產年,到歐洲遺產聯盟,歐洲遺產城市; 在全球流動社會影響下,歐洲族群複雜移動史也引動新的遺產定義與問題,從殖民與大戰時的文物歸還問題之回應,近期新移民難民遺產對既有文化遺產詮釋也形成挑戰; 全球環境永續脈絡下,歐洲更有相關的遺產永續反思,以上都是歐洲藝術文化遺產的展演與反思的當今議題。
         此次論壇,集中在藝術文化遺產三類當今的反思討論:一為歷史文化藝術分類,以柏林博物館島脈絡下的洪堡論壇(其以非歐洲文化的殖民收藏為主)引發的世界文化史新義與博物館群文化呈現之討論; 二為暫時的展覽節慶事件觀光創意活化,與遺產永久保存的時空辯證反省,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例; 三為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分類整合,以法國諾曼第植物花園遺產為例。希望此論壇能提供台灣社會對歐洲文化遺產的近期討論,更多另類向度的認識與思考。
        


論壇總召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 (臺大外文系借調)。馬德里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 輔仁大學西文系/所學士、碩士。2016 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2019年起為西班牙王室索利亞伯爵基金會通訊委員。2011-2013 擔任臺大文學院副院長。2013.08-2019.01 擔任臺灣大學國際長。
現為《英語島》定期撰文。 學術專長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旅行文學、流浪漢小說、殖民時期紀事、黑色小說與電影、中西筆譯等研究。 中譯《世界圖繪》; 《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女生 男生》繪本; 《佩德羅.巴拉莫》、《紙房子裡的人》,《亞卡利亞之旅》、《杜瓦特家族》,西譯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景》等十餘部作品。



主講人    吳介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德國奧登堡大學藝術學即社會學碩士,社會經濟學院博士。曾獲世安美學獎、德國尼德薩克森邦非歐洲地區學生獎學金。曾任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現任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研究範疇為藝術與權利、藝術體系與民主化、藝術與記憶文化等。近期出版之研究以台灣人權議題之文化政策與藝術之回應為代表。近期發表的藝術評論有綠島人權藝術季展評《從邊緣推進核心的記憶工程》、《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台北雙年展展評《美術館做為庇護區?》、《神哲學分界的關鍵地帶》等。近年發表於學術專書及期刊則有《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故宮國際交流展的詮釋與演變》、《故宮的文物歸還議題》、《台灣人權議題之文化政策和藝術的回應》、《轉型正義缺席時的藝術角色》、《克服遺忘-轉型正義困境和藝術創作》等。





主講人兼任主持人    賴嘉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所副教授兼所長。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英國華威克大學婦女研究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台灣藝術社會學學會現任常務理事,前任秘書長; 台師大法語中心主任,中法文化基金會理事。教學與研究範圍包括:博物館與展覽文化研究,旅遊與流動社會學,藝術社會學,歐洲文化創意,性別與藝術呈現。近期相關出版:「英國奧帕運開閉幕式的文創展演分析」於『歐洲聯盟文化政策的脈絡與實踐』,台大出版中心 (2014);「收拾行囊通關啟程: 談『旅者行李』組裝體之移動政治」於『文化研究』2014:17( 3) ;「當流動科技闖進藝術殿堂:從博物館視聽導覽之使用談其對藝文消費之介入」於『新聞學研究』2014 (119期) ; 「公共社會學與理論策展作為知識份子行動」於『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2015台北:唐山出版社等。英文論文出版 ‘Art exhibitions travel the world’收錄於Tourism, Mobilities一書, ‘The risk of historical artifacts in travel’,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Floating melody and memories of the Terezín memorial’, Transfers 等期刊。科技部與文化部研究計畫包括『當流動科技闖進博物館:博物館視聽導覽的展演』,『在上海世博會作為世界舞台上的台灣與台北館』,『博物館紀念品商店的文創展演分析』,『整編三維數位科技進入博物館』,『移動的藝術雙年展: 聯繫邊陲歐洲的宣言雙年展』,『全球博物館的典藏政策與實踐:英國篇』等。




主講人    陳泓易

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曾任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2011-), 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2018)。國藝會藝文環境與發展審議委員(2009-2010), 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審(視覺藝術類)(2011), 國藝會視覺藝術類決審審議委員(2018),文化部公共藝術獎決審評審委員(2018)。 教學與研究專長:藝術社會學,藝術評論與獨立策展。近期出版包括專書《公共領域與藝術行動》(2012),專書論文〈傅柯的「何謂啟蒙」與波特萊爾的「可逆性辯證」〉於《再見傅柯: 傅柯晚期思想新論》(2005)。〈用德勒茲重新閱讀波特萊爾〉於《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2000以來台灣藝術行動主義初探〉於《影像,偶然,非秩序-重探台灣藝術的當代性》,2013;「台灣寫實主義風景畫之中的文人精神傾向及其轉化」於《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2015。藝術分析論文散見於『藝術觀點』『視覺藝術論壇』『南藝學報』,「藝術研究期刊」,『清華藝術學報』等藝術專業期刊, 法文出版於Les Cahiers Europeens de L’Imaginaire,。國科會與國藝會專題計畫:《現代性的原型與邏輯︰波特萊爾(Baudelaire)『現代生活的畫家』與馬內(Manet)作品的呼應與辯證》,《後植民計畫(2014-2017)》。策展經歷: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6-2007)(協同策展人),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7), 高雄市門戶公共藝術計劃(2012) 熾然本心國際天目邀請展(2015),後植民計畫(2014-2017)。紀錄片作品:<世界新天目>>(2019)(金鐘獎三項入圍)。



點圖看講座摘要


吳介祥

Project 01

《洪堡論壇/堂(Humboldt Forum / Berliner Schloss)的轉型曲折》

         2020年才在線上開幕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是一個位於柏林核心地帶的非歐洲文化博物館,目的在於銜接柏林的博物館島,同時做為德國和世界文化的銜接的機構。這棟龐大的博物館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建築外貌,是部分十九世紀時柏林宮(Berliner Schloss)的重建和部分現代建築的並呈,而拱頂上卻又有象徵基督教的十字架,乘載的歷史記憶相互重疊,而象徵性和功能彼此矛盾。柏林宮的歷史是自十五世紀以來歷代君王逐漸擴建的結果,因此擁有巴洛克的輝煌樣式和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精神。這棟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曾經是博物館,大戰及間遭炸毀而荒廢。兩德分裂後位處東柏林,因為帝王居所的歷史與社會主義精神相違而遭完全拆除。1976年東德在拆除的此位置建設了政治核心-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即東德人民議會(Volkskammer)的所在地。兩德統一後,一度有保留共和國宮做為艱困文化資產(difficult / negative heritage)的討論,但因內部建材有石綿網汙染,最後還是完全拆除,而使柏林市中心的這片地段成為空地。2002年起,民間掀起在此重建華麗的柏林宮之倡議和募款活動,而德國國會則必須廣納輿論並做出決議。這個重建計畫是否有國族主義內涵?復古行動呈現了何種歷史銜接性的詮釋?整合了部分現代樣式的複合建築是妥協還是新舊融合?在首都核心的非歐洲文化博物館,是否是德國向其他文化敞開大門的手勢?

賴嘉玲

Project 01

《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作為事件遺產(Venice Biennales as Event Heritages)》

        威尼斯,永恆的世界文化遺產藝術古城,也是充滿事件的活力城市 (面具節,雙年展,影展,帆船節),此知名景點也引起當今反觀光化爭議與反思。我將以1895年始在威尼斯舉辦的藝術與建築雙年展來引導觀看此城市,其作為當代前衛藝術的全球舞台已有126年的歷史。當國際性的雙年展常是匯聚跨國的能量平台,但也常失卻主辦地文化特色,也常是須萸縱逝的節慶事件,未能留下歷史檔案與空間遺產。威尼斯雙年展做為全球雙年展的歷史原型,卻特別地擁有其在地主導性,累積歷史檔案中心,運用歷史廢墟,展覽遺產轉為城市地標,以及展覽反思性對話的資源。我將提出事件遺產此概念,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例,首先將從歷史與空間形成,談其在全球當代雙年展中的主導地位與其展覽風格之塑型; 其次再談其歷史檔案與空間遺產累積; 最後將以藝術雙年展中的各類反身性對話實例做為結語。

陳泓易

Project 01

《Le Bois des Moutiers:從一個諾曼第的花園文化遺產談起》

        Le Bois des Moutiers集合了19世紀歐洲的植物大發現大交流時期的精神,與發達資本主義時期的銀行家背景,加上從印象派以來,諾曼第成為許多藝文事件的重要場所的[場所精神]. 法蘭西學院院士歐色那提到Le Bois des Moutiers的最大特色是1.[植物的諾亞方舟]的想法.2.諾曼第(Haute-Normandie)的Dieppe小鎮是印象派畫家們所珍愛而經常聚集的小鎮.3.Bois des Moutiers花園是法國唯一的十九世紀工藝運動歷史上的花園,它集合了英國工藝運動(mouvement Arts & Crafts)中最關鍵的威廉.莫里斯團隊(William Morris & Co)的工藝匠師團隊Lutyens打造莊園的室內空間設計. 4. Le Bois des Moutiers也找來了[前拉菲爾]藝術家羅伯.安寧.貝爾(Robert Anning Bell)來為室內的牆面進行創作.5.花園建設受園藝景觀設計師葛楚.節寇爾(Gertrude Jekyll)的啟發,強調和諧和搭襯性的花園景觀,與魯伊斯坦(Sir Edwin Luytens)的合作. 6.加上當時的花園主人吉姆.馬列(Guillaume Mallet)超過四十年的用心與勞動,才能成就整個花園的基本規模.

第十九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Project 01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主題:歐洲藝術文化遺產的展演與反思:德國,義大利,法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社科院3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時間:11/27 (週六下午14:00-16:30)
地點:社科院3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清華大學外語系、臺灣西班牙語學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清華大學全球處yle="padding-left:100px; font-size:22px">


About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