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宮廷劇成為普羅大眾追劇的熱門戲碼,尤其后妃爭寵、麻雀變鳳凰的勾心鬥角,以及善於權謀的女性厚黑學當道; 劇中台詞儼然成為「金科玉律」,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最知名的電視古裝劇從十年前的《後宮甄嬛傳》到兩、三年前的《延禧攻略》、《如懿傳》,不論是言情小說或稗官野史,觀眾對古時皇親貴族深似海的侯門有著濃濃的窺伺慾望,對「舊時王謝前堂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常有滄海桑田的喟嘆或憐憫; 就連近期殺青且播映完畢的韓劇搞笑劇《哲仁王后》,也以奇幻鋪陳宮廷氛圍,滿足現代人懷舊復古的想像。
         2011 年,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結婚後,歐洲王室下一代繼承人的婚禮大抵階段性完成,因此西班牙出版了一本內容豐富的照片寫真紀念冊《歐洲王室婚禮的歷史與喧囂》(Bodas reales: historia y clamour en las casas reales europeas),這當中我們看到二十世紀一個比一個奢華,一個比一個引人入勝的準王妃新娘華麗的容顏。無庸置疑,英國王室的女王、后妃永遠是歐洲王室的明珠,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如今隨著英國退出歐盟,哈利王子和梅根王妃卸下王室成員的身分,這些令人意外又驚訝的消息依然扣人心弦,永遠佔據最醒目的版面與位階。這些二十世紀的(未來的)女王或后妃將隨著時間的歷練與考驗,在歷史上為自己銘刻紀錄與註解。
         自2014年開始,連續七年獲得歐盟補助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主題以環繞歐盟國家文化為主軸,在人力資源與支援考量下,經常探討的國家以法、西,德、義最多,其次有葡、荷蘭、捷克、比利時,偶有俄文師資支援,我們期待多年來支持論壇的知音好友能提供資源、支援與建言,拓展論壇的向度、廣度與深度,讓臺灣歐洲文化論壇能顧及更多歐盟國家成員的文化及語言。
         2020 年 12 月 19 日,第十七場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主題「歐洲王室王妃的華麗、頹喪與永恆」獲得極大迴響,除了與歷來各場次一樣,具備學術的深度解析之外,侯門深似海的王室后妃軼事,光鮮亮麗如百變萬花筒,遭冷落抑鬱如愁泉淚谷,更多了幾許引人入勝的神秘、趣味與尋思,撩撥了王室圍城外人們的好奇心與窺探欲望; 講者與讀者互動熱絡,聽眾對歐洲王室與東方皇朝制度的異同熱烈討論之外,也詰問王室存廢的優缺點,以及王室成員的養成與必備條件。
         2021年3月20日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首場——也是七年來第十八場,決定延續前一場主題,繼續引介歐盟歷史上不同國家、不同類型、不同命運的后妃千姿百態,從中探討個人與國家、性別與認同、權力與榮譽、興邦與滅國的「厚非」。
         論壇談論的后妃以二十世紀以前的人物為主題,目的是藉著這些經過時間淬煉的歷史人物,得有相對縱深的視界去審視過往王宮貴族的興衰蛻變,或能以古鑑今,讓當代對照並反思;論壇以探討后妃為主軸,不以君王為主角,乃因在傳統父權社會的權力結構下,除了少許例外,主體(男)vs.客體(女),上下/主從階級明顯區隔,「美化」與「物化」女性角色的意圖明顯濃厚;因此,論壇從后妃的角色、身分的變與不變,呈現社會結構的演變與其破與立,而女性能在傳統桎梏、男性勢力範疇團團包圍下脫穎而出者,更值得當代借鏡省思。
         第十七場論壇講述的后妃為奧匈帝國的「西西公主」(伊莉莎白皇后); 嫁到法國成為王后的義大利公主瑪麗亞.梅迪奇 (Maria de’Medici),以及法國小說家拉法耶特夫人(Madame de Lafayette)筆下的情婦黛安.德.波堤耶王妃(Diane de Poitier),以及善妒的凱薩琳.梅迪奇王后(Catherine de’Medici; 也是義大利梅迪奇家族與法國王室的聯姻)。
         此次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涵蓋的語種為英(愛爾蘭)、德(奧地利),西(西班牙)。從十七,十八兩場的內容可以一窺歷史上帝國霸權的拓展與維護、政治勢力盤根錯節的姻親關係,各個王室的思維與策略有其一致性:富可敵國的義大利梅迪奇家族是一支,而哈布斯堡王朝更是所向披靡,無遠弗屆。最新出版的《哈布斯堡帝國》:翱翔歐陸的雙頭鷹家族,統治中歐四百年的多民族混融帝國(The Habsburg Empire: A New History),從十八世紀載述至一次世界大戰,可窺其顯赫勢力綿延的歷史梗概。
         另一方面,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人文主義哲學家與教育家胡安・路易斯・畢維斯(Juan Luis Vives )早在他的著作《基督徒女性的品德與禮儀的教養》(De institutione feminae christianae,1523)中提到,王室成員必備的陶養與教育訓練,嚴格而廣泛,舉凡音樂、舞蹈、劍術、語言、宗教信仰等等,要允文允武,也要美姿美儀。因此,其豐富與光鮮亮麗的內與外,實為長期嚴謹的養成,且隨時為日後可能成為掌權的女王有備無患。此次論壇的艾波里王妃為了練劍而眼盲是一例,而面面俱到,恩威兼併的瑪麗亞•特蕾莎女皇更是顯例。
         此次論壇由臺大外文系高維泓教授談論〈德芙基菈——愛爾蘭版「特洛伊戰爭」的海倫〉,以互文的形式引介中世紀的傳說,也就是愛爾蘭米斯郡(Meath,位於該國中部)王國的公主德芙基菈(1109-1193)。德芙基菈常被史家譬喻為希臘神話裏拋夫棄女的斯巴達王后海倫。德芙基菈的丈夫是布雷芬(Bréifne)的領主歐洛克(Tiernan O'Rourke),而她卻奔向死對頭敵人的懷抱,也就是當時萊茵斯特(Leinster)的領主麥克穆路(Dermot MacMurrough)。此「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歷史辯證從中世紀迄今未休:德芙基菈究竟是蕩婦還是代罪羔羊?這中世紀的愛爾蘭傳說成為後世文學作品豐富的泉源。閱讀這本探討中世紀王室的學術專書《征服的女王:1066-1167改變英國歷史命運的不凡女人》(Queens Of The Conquest: The extraordinary women who changed the course of English history 1066–1167),也許可以從中借鏡一些歷史素材,予以平反或辯護。此次也是首度有專精愛爾蘭研究的學者參與論壇(愛爾蘭為歐盟成員),拓展了論壇的廣度。
         臺師大歐洲與文化觀光研究所陳學毅副教授,旅居奧地利超過十載,以〈從瑪麗亞•特蕾莎女皇之三個角色:女皇、妻子、母親,探索女性的力量〉深入頗析這位被譽為「奧地利的國母」、也是哈布斯堡帝國唯一的女性統治者的睿智與手腕。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 可說是王室傳統中的異數,巾幗不讓鬚眉,23 歲繼承王位,在紛紛擾擾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逐步鞏固地位,並扶正夫君,使其繼承唯有男性才能登基的神聖羅馬帝國。膝下十六個子女,多人成王成后,分枝散葉成林,盤據歐洲各國; 一說她的才智不如兩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兒子,但是個人形象深得民心,得能統治四十年至逝世為止。治國發揮男性的果斷與霸氣,對待人民展現女性的溫柔與慈愛,她被視為十八世紀「開明專制」的典範,也是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和俄國的凱薩琳大帝並稱為最傑出的三位女皇。
         清大外語系張淑英教授以〈瘋女王后與獨眼王妃:西班牙黃金世紀盛世的深宮怨〉,講述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兩位悲情后妃:一位是卡洛斯一世 (Carlos I)的母親,人稱瘋女王后的胡安娜(璜娜) (Juana la Loca); 一位堪稱是菲利普二世 (Felpe II)的內閣親信,獨眼王妃安娜・門多薩(Anda Mendoza de la Cerda),受封為艾波里王妃(Princesa Éboli)。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洛斯一世是哈布斯堡王朝霸權勢力的分水嶺,也是西班牙王國和奧地利王國的槓桿。卡洛斯一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在世與在位的一百年間,締造了日不落國的西班牙帝國盛世,但是也是兩位憂鬱后妃在歷史上流傳甚廣的悲慘世界。胡安娜遭不願釋權的父親費南多二世和後繼雄心勃勃的兒子卡洛斯一世以精神失常為由,監禁冷宮 46 年至其死去。艾波里王妃,孀居 20 年,遭情人背叛,也遭國王拋棄,菲利普國王將其監禁暗室十三年至死。
         這幾位女王后妃,有強有弱,有功有敗,功成名就者四十載,抑鬱孤寂而終者也有四十載,歷史是鏡子也是影子,明暗相隨。
        


論壇總召兼講者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馬德里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 輔仁大學西文系/西研所學士、碩士。2016 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RAE)外籍院士。 2019年起為西班牙王室索利亞伯爵基金會通訊委員(OPH, Fundación Duques de Soria)。2011-2013 擔任臺大文學院副院長,2013.08-2019.01 為臺灣大學國際長。 現為《英語島》定期撰文。 學術專長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旅行文學、流浪漢小說、殖民時期紀事、中西筆譯等研究。學術論文刊登國內外專書與期刊; 中譯《世界圖繪》(拉丁-中文雙語對照)、《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女生 男生》繪本; 《佩德羅.巴拉莫》、《紙房子裡的人》,《亞卡利亞之旅》、《杜瓦特家族》,西譯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景》等作品。



主講人    高維泓

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國際華語文研究所(ICLP)所長,專長為現當代愛爾蘭文學及戲劇。曾出版專書The Formation of an Irish Literary Canon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Contemporary Irish Theatre: Transnational Practices。他曾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並多次獲得臺灣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獎勵。 學術研究豐碩,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見於國內外各大期刊,Postcolonial Text、Irish Studies Review、Transnational Literature、Journal of War and Culture Studies、Journal of Beckett Studies、English Studies in Africa、Feminist Studies of English Literature、Moving Worlds: A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Writings、《輔仁學誌》、《中外文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等。他也執行過數次科技部多年期計畫,亦有不少介紹愛爾蘭文學的文章與評論,刊登於非學術之報章雜誌。





主講人    陳學毅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主要學歷為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以探究文化間際哲學與後現代思想之關聯為博士論文。
自小旅居奧地利維也納,除了在台灣讀過小學之外,國中、高中、大學與研究所,皆在奧地利維也納完成。回國之後,開始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與台師大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任教,從2014年2月開始至今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從小就對文化、語言、認同議題感到極大的興趣,因此選擇哲學、文化與語言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研究的焦點為:文化間際哲學,文化記憶,歷史與記憶,忘記與原諒等議題。主要教學課程為:歐洲文化、語言與文化觀光相關課程。






點圖看講座摘要


高維泓

Project 01

《德芙基菈 -- 愛爾蘭版「特洛伊戰爭」的海倫》

         眾所週知,「木馬屠城記」是希臘神話裡最常被提到的故事,而導致慘絕人寰的「屠城」,一般咸認是因為嫁給斯巴達國王的美女海倫(Helen),受到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的引誘(或綁架),進而拋家棄子。顏面無光的斯巴達國王怒不可抑,因此號召各城邦聯合攻擊特洛伊,而十年戰爭的過程也記錄在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Iliad)裡。然而,美女海倫在這個毀滅性的戰爭裡,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是女神、公主、無辜的良家婦女,還是蕩婦,一直是文學與歷史研究者爭論不斷的議題。
         如果說因為愛情而掀起兩國大戰的海倫,是一種抵抗父權的「女力」展現,愛爾蘭十二世紀中期為愛私奔的德芙基菈(Dervorgilla),導致英國亨利二世揮兵跨海佔領該地,開啟往後兩國間的殖民糾葛,也意味者受打壓的女性具有扭轉國家命運的力量。然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向來視不守婦道的德芙基菈為叛國賊,無所不用其極將她醜化,甚至在沒有任何史料佐證的情況下,為她「設計台詞」表示悔恨。但許多晚近學者卻為她翻案,認為德芙基菈的政治婚姻跟海倫幾乎一樣,不是以愛為基礎,而是為了迎合男性長輩的期待與交換城邦利益,勉強被湊做堆。在當真命天子出現時,不願意一輩子委曲求全的女性,選擇以斷捨離的方式,毅然決然地逃離婚姻的枷鎖,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遺憾的是,自古歷史向來是以男性觀點為中心,女性的經驗與聲音總是被掩蓋或被曲解,或是將敢挑戰權威的女性視為災厄的化身。為德芙基菈翻案,正好提供愛爾蘭人與英國人重新思考殖民史,以更客觀的方式重新建構女男平等的觀點。

陳學毅

Project 01

《從瑪麗亞•特蕾莎女皇之三個角色:女皇、妻子、母親,探索女性的力量》

        女皇、妻子、母親這三個角色,若從十八世紀父權時代的角度觀看,似乎只賦予了襯托、被動的含義。與其他歐洲著名之女性統治者同樣地對抗著父權制度,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ia)女皇並不是以否定女性的角色,透過男性般的鐵血手腕來統治,而是透過女性角色的特質而展現領導的能力,將傳統被動的女性角色翻轉為主動、主導。
         當瑪麗亞•特蕾莎23歲成為奧地利女皇時,幾乎所有鄰近的國家,例如普魯士、巴伐利亞、法國等都認為是侵略、瓦解、瓜分哈布斯堡家族領土的好時機。尤其當時奧地利因為與鄂圖曼帝國戰爭的關係,國力、軍力皆為衰退。此外,為了讓瑪麗亞•特蕾莎能透過《國事詔書》(Sanctio Pragmatica)繼承奧地利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瑪麗亞•特蕾莎之父親查理六世(Karl VI.)犧牲了許多對奧地利重要的利益。在這樣劣勢的統治狀況下,一位年輕,且當時為兩個嬰兒母親的瑪麗亞•特蕾莎,他不僅順利制衡鄰國的政治、軍事勢力,化解亡國的危機,並且在其41年的統治中,透過財政、稅收、教育、醫療、農業、與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整治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多元民族的複雜領土(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區域制度)。透過巧妙的聯姻政策,更讓奧地利重返為歐洲強權。
         身為強勢的女性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莎並沒有掩飾他對其丈夫神聖羅馬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z I.)的愛情,也沒有忽略身為16名子女之母親的責任。瑪麗亞•特蕾莎是一位仁慈的統治者,但是他不支持開明絕對主義(Aufgeklärter Absolutismus)。他意識了男女之間的平等問題,他曾表示「在男女有同等能力的情況下,將女性排除,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他未必是女權運動的先驅。在傳統父系文化的架構下,瑪麗亞•特蕾莎用智慧,策略與情感克服了這三個角色所蘊含的衝突。

張淑英

Project 01

《瘋女王后與獨眼王妃:西班牙黃金世紀盛世的深宮怨》

        十六,十七世紀是西班牙國勢的全盛時期,主要為卡洛斯一世 (Carlos I) 和菲利普二世 (Felipe II) 父子在位時期的黃金世紀。 然而,兩位國王主政期間,卻有兩位歷史傳奇后妃,從華麗的宮殿御位淪落到被監禁的冷宮修院; 從足以掌權、呼風喚雨的王座遭罷黜到無人聞問的淒涼。
        這兩位王后與王妃,一位是卡洛斯一世的母親,人稱「瘋女」的王后璜娜(胡安娜; Juana la Loca); 一位是菲利普國王的摯友與親信戈梅茲・希瓦(Ruy Gómez de Silva)的妻子,封號為艾波里王妃 (Princesa de Éboli)的安娜・門多薩(Ana de Mendoza de la Cerda)。她因為兒時被傷及右眼,而有獨眼王妃的稱號。
        「瘋女」王后的由來,一說胡安娜因為人稱「美男子」的夫君菲利普(Felipe el Hermoso)早逝,思君惆悵,不忍送葬,夜夜開棺瞻仰遺容,終至心神渙散而瘋; 一說她因為長姊與長兄早逝,成為「天主教王國」(Reyes Católicos)的王位繼承人,然她雖有王后之名,卻從未有實權,且上遭父親牽制,下遭兒子覬覦逼宮,父子兩人以其精神失常為由,也防政治勢力復辟,將她監禁多德西亞王宮(Tordesillas)長達 46 年到她逝世。
        艾波里王妃來自西班牙政治勢力雄厚,綿延四個世紀的貴族門多薩家族。她雖獨眼,卻是菲利普王宮裡最美麗的女神。12 歲與大她 25 歲的艾波里王子結婚,之後卻也孀居 20 年。這 20 年間,艾波里王妃與菲利普國王的御史安東尼歐・貝雷茲 (Antonio Pérez)暗通款曲,且密謀葡萄牙王位的權力鬥爭。安東尼歐・貝雷茲逃離海外,而艾波里王妃遭菲利普國王監禁帕斯特拉娜王宮 13 年至逝世。
        這兩位黃金世紀擁有至高權力的王后和王妃,均遭權力慾薰心的男人欺凌背棄。生於富貴,死於貧賤,終身孤寂,晚景淒涼。西班牙黃金盛世的璀璨對照這宮廷后妃的悲戚,女人成為父權政治的犧牲品,權力與猜忌的炮灰。

第十八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Project 01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

主題:「歐洲王室王妃的華麗、頹喪與永恆」
時間:03/20 (週六下午14:00-16:30)
地點:清華大學名人堂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清華大學外語系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清華大學全球處


About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