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三大飲品,酒、茶、咖啡,這三種飲品也在歐洲的飲食文化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年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以三月下旬的「飲食、烹飪、人物」揭開序幕,探討了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飲食文化。當我們品嚐歐洲的美食、甜點時,必然少不了佐餐酒、茶與咖啡。因此,2018年第四場的歐洲文化論壇,我們將以歐洲品飲文化為主題,為今年的文化論壇劃下完美的句點,我們邀請了三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分別談談法國的酒、英國的茶與義大利咖啡。
         酒、茶與咖啡三種飲品在歐洲有著各自的歷史和發展背景,其中,酒的歷史最為悠久,其次則茶與咖啡。此次的論壇的第一個主題,邀請了法國昂傑大學觀光學院的Jean Michel Monnier副教授,他首先將帶我們從歷史的脈絡,從希臘羅馬時期談起,一直談到基督教文明賦予酒新的意義,以及文藝復興至十八世紀時期品酒技術與文化的徹底轉變。第二部分,Monnier副教授將把焦點轉向今日葡萄酒在法國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中的角色。品酒不僅是一種分析技術,更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法國的飲食文化,包含葡萄酒的品飲,不僅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法國葡萄酒的「產地認證」制度更成為歐洲與全球的典範。此外,葡萄酒也在法國觀光和經濟貢獻上舉足輕重。
        接著,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蔡倩玟副教授,將帶我們從茶杯裡外來探究英國的品飲文化。茶在十七世紀中期正式進入英國,英國本身並不產茶,卻在十九世紀改寫了茶的歷史,建立了專屬品茶方式,成為歐洲消費量最高的國家,茶也被視為英國的文化象徵。茶最早經由葡萄牙及荷蘭人傳入歐洲,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入英國王室帶來品茗習慣,同時荷蘭貴婦熱衷飲茶的風氣也傳入英國,品茶成為上流社會社交儀式。十八世紀茶飲日漸普及,受到工業革命改變生活習慣,英國於是開始出現下午茶,也將飲茶器具及禮儀更加精緻化。今日,茶已是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豐富的茶文化更對英國的觀光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最後,倪安宇老師將帶我們一窺由咖啡主導的義大利生活美學。威尼斯因地利之便,成為重要通商口岸,早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就開了歐洲第一間咖啡館,旋即成為上流社會人士談文學、政治的重要集會地。然而有很長一段時間咖啡館屬於小眾專屬場所,喝咖啡是一種身分的象徵,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解禁。1764年《咖啡館》的刊物在米蘭出刊,鼓吹大眾文化。咖啡成為大眾飲品,全賴義大利人Alfonso Bialetti於1933年發明了摩卡壺,從此咖啡走入每戶人家,改變了義大利人的生活和美學。


論壇總召    張淑英
臺大外文系教授兼國際長。馬德里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
輔仁大學西文系/西研所學士、碩士。2016 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現為《英語島》「教授不點名」、《人間福報》「看人間」每月撰文。
學術專長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旅行文學與流浪漢小說、飲食文學、情色文學、黑色小說與電影、中西筆譯等研究。
中譯《佩德羅.巴拉莫》、《莫雷的發明》、《亞卡利亞之旅》、《杜瓦特家族》,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景》西譯等十餘部作品。
2013年起擔任臺灣大學國際長,參與國內外教育者年會高教論壇,以中、西、英文發表高教國際化、學生移動力…等演講數十場。



主持人    劉以德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教授,兼任國際事務處副處長。
曾任臺師大歐洲文化觀光研究所所長。
英國雪菲爾赫倫大學管理學博士、英國雪菲爾大學管理學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
中央大學法文系學士。研究專長包含:歐洲文化觀光、歐洲文化節慶、歐洲文化政策。


主講人    Jean-Michel Monnier
現任法國昂傑大學觀光學院副教授、昂傑高等法院專業顧問、釀酒諮詢師。
著有《葡萄酒之品飲:羅瓦河的生活藝術》(La dégustation des vins : Un art de vivre en Loire, 2004);
《品飲藝術與探索羅瓦河地區之酒莊》(L'art de la dégustation et de la découverte des vignobles en Pays de la Loire, 1996)等書。



主講人    蔡倩玟 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兼任副教授。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Sorbonne Nouvelle)語言與文化教學博士,里昂第二大學語言學碩士,台大外文系學士。
學術專長領域為廚藝及品酒專業法語,法國美食學,法語教學,法語語言學。
著有《美食考》(2005/2008/2010,果實/貓頭鷹。簡體版2011,人民郵電出版社)、《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2015,衛城出版社)及多項學術著作,「料理台灣」、「食力」網站專欄作家。



主持人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
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
主要譯作有《馬可瓦多》、《巴黎隱士》、《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收藏沙子的人》(卡爾維諾);
《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安伯托.艾可)等。



點圖看講座摘要


Jean-Michel Monnier

Project 01

葡萄酒之歷史與文化:法國觀點

         八千年前,在喬治亞的高加索山上,人們開始釀造葡萄酒。從古至今,釀造技術不斷地 進步。對於我們而言,葡萄酒也逐漸從過去單純的酒水,演變成了感官與文化的饗宴。葡萄 藤的種植與葡萄酒的釀造源自歐洲地中海地區。在希臘神話中,戴奧尼修斯(Dionysos)身為 酒神,同時也是歡快、狂顛和縱慾的象徵。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言:「葡 萄酒能夠緩和與調節性情。它有舒緩煩惱之效,並能使喜悅復燃。」葡萄酒文化的傳播在羅 馬時期達到了巔峰,義大利甚至種滿了葡萄園,葡萄酒也開始走向量產之路。爾後,經由天 主教的重新詮釋,葡萄酒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葡萄酒成了天主教的象徵,在歐洲,開始湧現 了被葡萄園環繞的教堂與修道院。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到十八世紀,品酒技術與品質的觀 念逐漸興起並蓬勃發展。來到今日,葡萄酒的品飲在法國經濟、社會、文化個層面皆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法國之飲食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名為無形文化遺產,其層級與凡爾賽宮 同等。品酒不只是一種分析技術,更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在法國,也有幾個葡萄酒產區被列 名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例如羅瓦河流域、波爾多附近的聖艾米倫區、香檳區和勃根地區等。 而葡萄酒、葡萄園與其歷史都是吸引法國、甚至是其他國家觀光客造訪的原因之一。
        

蔡倩玟

Project 01

茶杯裡外看英國- 從貴族儀式、大眾飲料到文化象徵

        茶在十七世紀中期正式進入英國,飲茶文化起始於中國,英國本身並不產茶,卻在十九 世紀改寫了茶的歷史,建立了專屬品茶方式,成為歐洲消費量最高的國家,茶也被視為英國 的文化象徵。茶最早經由葡萄牙及荷蘭人傳入歐洲,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入英國王室帶來 品茗習慣,同時荷蘭貴婦熱衷飲茶的風氣也傳入英國,品茶成為上流社會社交儀式,但當時 茶葉價格極昂貴,飲用只限於少數人。十八世紀茶飲日漸普及,受到工業革命改變生活習慣 ,以及英屬東印度公司推銷保健功效等因素影響下,茶葉需求量大增,此外糖價下跌及陶瓷 產業興起也有助於茶飲普及化。十八世紀後半因茶稅問題導致北美殖民地波士頓茶葉事件, 最終演變為美國獨立。之後通過茶葉減稅法案,價格大幅降低,茶飲成為英國所有階層的必 需品。十九世紀茶葉運輸促進造船技術進步,中期為了解決長期跟中國購茶產生的貿易逆差 問題,英國派遣福鈞(Robert Fortune)到中國竊取茶苗運至印度種植,從此轉移茶葉貿易 重鎮。受到日常作息早出晚歸影響(早餐提前晚餐延後),開始出現英式下午茶,也將飲茶 器具及禮儀更加精緻化。今日茶早已是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不產茶仍可加工發展出融 合國家特色的茶葉銷往全球,豐富的茶文化更有助於規劃不同類型的觀光景點,吸引各地遊 客造訪。

倪安宇

Project 01

由咖啡開始的義大利生活及美學

         有阿拉伯諺語說,咖啡應該要「如地獄般炙熱,如墨水般闇黑,如愛情般甜美」。無論 是土耳其咖啡、美式咖啡或義大利咖啡,不容否認的是,每天早晨當旭日東昇,不分性別、 種族、社會階級,只要你拿起咖啡杯送到嘴邊,聞著甘苦並陳的焦香,啜飲一口咖啡,所有 休眠的感官便紛紛甦醒,神經和大腦開始運作,讓你對新的一天不自覺地展開笑容。在義大 利,所有人都知道,去公部門辦事最好選在上午十點半咖啡時間過後,因為事半功倍。威尼 斯因地利之便,成為重要通商口岸,早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就開了歐洲第一間咖啡館,旋即成 為上流社會人士談文學、政治的重要集會地。然而有很長一段時間咖啡館屬於小眾專屬場所 ,喝咖啡是一種身分的象徵。以威尼斯為例,總督府明文規定,名媛仕女們得等到一年一度 狂歡節慶期間,才能躋身其中,享有品嚐時髦飲品咖啡的機會,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解禁。由 此可見咖啡館的獨特「地位」。一七六四年六月,米蘭有名為《咖啡館》的刊物出刊,鼓吹 大眾文化,並企圖喚起大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幾位主筆便是定期在咖啡館聚會的文人同好 。咖啡成為大眾飲品,全賴義大利人Alfonso Bialetti於1933年發明了摩卡壺,從此這個炙熱 的闇黑甜美飲料走入每戶人家,改變了義大利人的生活和美學。
        

Project 01

歐洲飲品

         


About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