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贈寄存周代陶器展 Exhibition of Donated and Entrusted Zhou Dynasty Ceramics


受贈寄存周代陶器展海報
展期

2023年11月1日(週三)至2024年1月6日(週六)
※11月1日僅開放14:00-16:00

開放時間

每週三、週六 10:00-16:00(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展覽簡介

中國在至今一萬多年前已經開始生產陶器,燒造高溫施釉器的歷史也有三千多年之久,此次展出的陶瓷器則是框定在周代,即自西周(1046B.C.‒771 B.C.)到戰國時期(476 B.C.‒221 B.C.)。這包括在攝氏700~800度燒成的低溫陶器(灰陶、黑陶和釉陶),以及以攝氏1200度左右高溫製成的炻器(含高溫無釉製品和灰釉器)。後者高溫灰釉炻器有時又被稱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

西周陶器以表飾繩紋的鬲最具代表性,其中有以三足模成形的分襠鬲和以手捏製的聯襠鬲,有的內底仍留有煙炱,可知是實用的炊具。隨著陶釜的風行,鬲到戰國時期已近尾聲,展出的幾近平襠的錐足鬲即為其例。為了參考比較,也陳列了幾件屬燕山南北早期青銅文化遺存、距今三千多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陶鬲。

展出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灰釉器,均屬富含氧化鈣的石灰釉,它們是由長江下游今浙江省瓷窯所燒造,屬於廣義的越窯製品。展出的無釉印紋炻器的胎質化學組成和同時期的灰釉器大致相同,且多數是以高溫燒成,敲之可發出清脆的聲響。在成形工法上,一般都是以泥條盤築成形,而後內襯抵手,再以帶刻紋的拍具打拍外壁,此既可使泥條粘結緊密,同時留下各類的印紋。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地區都燒造有這類又被稱為幾何形印紋硬陶的製品,不過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來自今浙江省一帶窯場所燒造。

另外,展出的幾件在陶胎上塗飾「玻璃漿料」的釉陶珠,乃是模倣由西方傳入中國的玻璃蜻蜓眼,類似的釉陶珠見於河南或湖北等地戰國墓,是洋溢著異國風情討人喜愛的裝飾具。

此次受贈寄存作品,是來自章建行先生以及謝明良、李月桂夫婦二人的收藏。

展覽傳單

受贈寄存周代陶器展傳單正面
受贈寄存周代陶器展傳單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