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相簿 留言板 聯絡我們
鰻魚教室
鰻魚教室
版主文章
鰻魚新聞

日本鰻的洄游

日本鰻的洄游史
   鰻魚的生活史分為七個發育階段:卵(Egg stage)、前期柳葉鰻(Pre-leptocephalus)、柳葉鰻(Leptocephalus)、玻璃鰻(Glass eel)、鰻線(Elver)、黃鰻(Yellow eel)以及銀鰻(Silver eel)(圖1)。日本鰻在陸地河川中生長5-6年後,便從黃鰻階段變態為銀鰻,洄游到海洋中產卵,體色的改變是為了適應降河洄游產卵時的深海環境。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完卵後就葬身海底結束其傳奇的一生。日本鰻產卵場與陸地相隔5000多公里,花半年時間長途跋涉到大洋區的深海產卵場產卵,這是生物演化的一項奇蹟。大洋區生產貧瘠,天敵少,仔代活存率高,再藉著海流分散風險將子代分散到東北亞國家的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等地的內陸河川的高生產區生長。這種巧妙的生活史策略,使得鰻魚在地球上不容易滅絕的原因。

002
圖1鰻魚生活史及其發育階段(卵、柳葉鰻、玻璃鰻、黃鰻以及銀鰻)

柳葉鰻的洄游路徑
   日本鰻每年4~11月在馬里亞納群島西方海域產卵。孵化之後的前期柳葉鰻和柳葉鰻,體型側扁、狀如柳葉,適合海上的長距離漂游,隨北赤道洋流由東往西漂,到了菲律賓東方海域後北轉進入黑潮。11~3月接近東北亞國家大陸棚時柳葉鰻變態成為流線型的玻璃鰻,脫離黑潮進入沿岸水域(圖2)。

004
圖2日本鰻在馬里亞納海溝西方海域產卵,孵化之後的柳葉鰻順著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漂送到東北亞國家大陸棚時變態成為流線型的玻璃鰻,然後脫離黑潮進入沿岸水域。(photo: Katsumi Tsukamoto)

銀鰻降海產卵洄游的追蹤技術
    黃鰻在河川成長4-6年後,生殖腺逐漸發育而變態成為銀鰻。銀鰻腹側為銀灰色,降海前消化道開始退化不再進食,同時眼睛變大,胸鰭變黑變寬,以便適應深海產卵洄游。每年秋冬大雨過後銀鰻會進行降海洄游產卵。銀鰻從陸地河川的成長棲息地回到產卵海域的洄游路徑尚不清楚。科學家曾經利用浮上式衛星標簽(PSATs, pop-up satellites achival tags)(圖3),追蹤愛爾蘭的歐洲鰻(Aarestrup et al. 2009)或紐西蘭大鰻的降海洄游行為。但都因追蹤的日數非常短,無法窺知銀鰻從陸地河川回到產卵場的全程洄游路徑(Jellyman and Tsukamoto 2010)。
    日本的研究團隊近年也在日本近海進行日本鰻的衛星標示追蹤器,追蹤銀鰻如何從陸地河川回到馬里亞納島西側的產卵場。初步發現銀鰻降海後,會在水溫5o-15oC,深度200-600 m之間進行規律性的日夜深淺洄游(Manabe et al. 2011)。可是,根據美國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愛爾文號(Alvin)潛航器在藻海附近的Bahamas 島海域的觀測,非常驚訝地發現美洲鰻銀鰻的洄游深度可能深達2000m(Robins et al. 1979)。至於日本鰻銀鰻是否順著黑潮或其他路線回到馬里亞納島西側的產卵場,因衛星標示追蹤器的電池壽命有限,追蹤日數太短,其降海產卵的洄游路線仍然是個謎(Tsukamoto et al.未發表)。

006
圖3浮上式衛星標籤(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到了設定時間就脫離魚體浮到海面將標籤說記錄的資訊透過衛星傳回電腦

選錄自:曾萬年、韓玉山、塚本勝巳、黑木真理(民101)。《鰻魚傳奇:蘭博叢書07》。臺灣: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鰻苗新聞
其他資訊








free html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