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相簿 留言板 聯絡我們
鰻魚教室
鰻魚教室
版主文章
鰻魚新聞

鰻魚繁養殖

台灣鰻魚養殖發展
    台灣全盛時期,鰻魚養殖的面積曾經高達2,000~4,000公頃,年產量60,000多公噸,外銷金額在100億新台幣以上,對產業及漁村發展貢獻非常大。因大陸的水資源豐富,土地成本及人工便宜,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吸引台商投資,1990年代後台灣鰻魚產業外移大陸的情況非常嚴重,造成台灣養殖鰻魚的規模急遽萎縮。近年來,鰻苗產量減少價格飆高,台灣鰻魚養殖業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台灣鰻魚產業發展史,歷經草創、蓬勃發展、競爭、以及瓶頸與挑戰等不同歷史階段。台灣鰻魚產業發展歷程,依技術與產銷情勢觀點,可區分為七個時期:
試驗期(1923-1957:台灣地屬亞熱帶,氣候溫和適合鰻魚生長,且每年冬季於沿海均可捕獲相當數量的鰻線,先天條件即適合發展鰻魚養殖。惟因缺乏養殖技術,故自1923-1956年均處於試驗研究階段。直到1957年,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突破瓶頸,初步確立鰻魚在台灣養殖的可行性,並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田間推廣試驗。
萌芽期(1958-196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由於當地鰻線供應不足,日本養殖業者將技術和資金投向台灣,使得台灣養鰻面積及產量呈現小幅度的成長。1967-1968年間,台灣所生產的成鰻透過日本商社的協助順利將鰻魚外銷到日本,也因此帶動了台灣養鰻的熱潮。
成長期(1969-1976:由於台灣養成之活鰻及加工鰻的順利輸日,加以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發成功,台灣養鰻面積及產量均呈現快速成長,養殖面積從1969年的158公頃,增加至1976年的1,645公頃,同時期產量從1,522公噸,增加至18,771公噸,較前一期成長了近20倍。
競爭期(1977-1989:由於台灣養殖鰻魚的成本遠較日本低,台灣鰻魚出口量仍持續增加,從1977年的14,580公噸,增加至1989年的37,668公噸,且自1988年起,台灣供貨量開始超過日本本土的生產量,成為日本國內鰻魚市場的最大供應者,為台灣帶來鉅額的外匯。產業邁向顛峰。
成熟期(1990-1992:此時期台灣養鰻面積、產量及出口量雖均達到歷史新高,但已隱約出現危機,中國及馬來西亞所生產的鰻魚也順利輸往日本,與台鰻形成強力競爭對手。
轉折期(1993-1999:日本鰻魚消費市場自1994年起為中國所生產的鰻魚所取代,1999年中國養殖鰻魚產量為164,484公噸,輸日鰻魚數量達95,254公噸,幾達台灣產量的10倍,對台灣鰻魚產業造成嚴重的威脅。為了延續產業的生存,我國政府自國外引進其他的鰻種,希望能減輕對日本鰻鰻苗的依賴,同時也引進超集約養鰻系統,企圖擺脫水土資源的束縛,惜因時機不當,導致虧損連連,紛紛關廠。
關鍵期(2000-迄今):2000年之後由於中國鰻魚大量輸出導致日本國內鰻魚消費市場嚴重的供過於求,以致鰻魚價格崩盤,各國養鰻業者虧損連連,產業因此重新洗牌,小戶退出市場,鰻魚產業逐步恢復秩序化。但近年又因日本鰻苗連年歉收,且歐洲鰻苗又管制出口,導致鰻魚價格狂漲,鰻魚產業的永續發展正值關鍵時期。

日本鰻的人工繁殖技術
鰻魚是所有養殖魚種中,唯一尚須完全仰賴野生苗之魚種。養鰻產業受限於天然鰻線之供給,形成產業發展之主要瓶頸。目前不論是野生或人工飼養之鰻,皆無法在人為環境下自然成熟。因此,注射異源性促性腺激素催熟,成為不得已的手段。鰻魚的人工催熟,最早是1934年在法國進行的歐洲鰻試驗,但迄今幾乎都集中在日本鰻。日本學者Yamamoto和Yamauchi早在1973年即已成功地利用鮭魚腦下垂體抽出物注射日本鰻,獲得受精卵並孵出仔魚的紀錄。近年來,日本水產總合研究所利用注射異源性促性腺激素方式,使鰻魚成熟、排卵、授精(圖1)。
2003年日本水產聽首次成功地由人工繁殖方式培育出玻璃鰻(Tanaka et al. 2003)。日本鰻從人工孵化、經前期柳葉鰻、到柳葉鰻成功變態為玻璃鰻需要260天。但天然的日本鰻只要116-137天就能成功變態為玻璃鰻(Cheng and Tzeng 1996)。由此可見人工繁殖者,其發育遲緩。迄2011年,第二代玻璃鰻也誕生了。但柳葉鰻存活率始終非常低。即使能受精孵化,可能有缺陷,仔魚的正常發育也有問題。目前培育出一尾鰻苗的成本要臺幣33萬元左右,無法商業化量產。得到受精卵後,孵化及仔魚的培育為今後鰻魚人工繁殖的重要課題。日本培育仔魚所用的飼料,係以冷凍乾燥的鯊魚卵製成膏狀飼料,並添加黃豆蛋白、維生素、礦物質與磷蝦萃取物調配而成。由於天然仔魚攝食的天然餌料有別於人工飼料,人工培育之仔魚可能有某些方面之缺陷,有諸多問題待解決。

001
圖1、鰻魚的人工催熟及授精試驗過程(photo: Hideki Tanaka, Hirohiko Kagawa & Hiromi Ota)

鰻魚養成過程與運銷
(1)露天土池養殖方式:台灣的鰻魚養殖最早由鹿港等地開始發跡,接著沿伸至雲嘉南以及高屏一帶。因水溫高,一般以露天式的土池或水泥池,抽取地下水來養殖(圖2.8.9)。早期使用下雜魚餵養,較易產生疾病問題,後來多改以粉狀或是顆粒狀飼料飼養(圖2.8.10、2.8.11)。
(2)室內集約式養殖:鰻魚在水溫低於15oC時便停止進食、10oC以下便會進入冬眠狀態。水溫低不利於鰻魚的成長,台灣北部地區曾經有業者以溫室高密度循環水的養殖方式養殖歐洲鰻,使鰻魚快速成長,單位面積的鰻魚養殖數量可大幅提高。惜因養殖成本過高,業者不堪虧損而沒落。
    日本的鰻魚養殖在早期為室外露天養殖,為了克服疾病困擾,並提高成長率及活存率,遂改為室內溫棚養殖,形成了人工控制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使得養殖環境及天候因素,獲得更有效的控制。並進一步透過加熱,來加速鰻魚成長速度,突破養鰻受天候影響的限制。同時,因水質易控制,鰻病問題也獲得解決。
    台灣地區鰻魚養殖場所生產的日本鰻之銷售管道,80%以上外銷,外銷以日本為主,內銷占20%以內。外銷活鰻之一般銷售流程為:國內出口商透過掮客向養殖業者購鰻,至活鰻魚包裝場選別、蓄養、稱量及包裝後,以空運方式至日本,日方則多由日本鰻魚輸入組合之會員承購,再經日本全國淡水魚荷受組合配售至日本各地市場,經日本之鰻魚加工廠、鰻魚專賣店、餐館等製成調理鰻後銷售。歐洲地區所生產的天然鰻,大小差異很大,銷售之前先分級再用卡車運送到其他國家。

選錄自:曾萬年、韓玉山、塚本勝巳、黑木真理(民101)。《鰻魚傳奇:蘭博叢書07》。臺灣: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鰻苗新聞
其他資訊








free html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