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國家,很早就有燻製鰻魚的飲食文化。日本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喜歡吃鰻魚,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每年到了吃鰻魚的特定日子「土用丑之日」,舉國上下無不慶祝吃鰻魚的節日。在臺灣,日月潭的邵族,也有拜鰻祭的傳統文化。我國政府為了推廣鰻魚飲食文化,也將九九重陽節定為食鰻節,希望將鰻魚與「健康、長壽」連結,發展鰻魚飲食文化。
相傳日本人在土用丑之日吃鰻魚的習俗,乃源自於江戶幕府時代中期。當時有一個苦於經營鰻魚料理店的老闆,向位叫平賀源內的天才型學者,請教生意興隆之道。平賀源內從民間流行在丑之日(うしのひ,Ushi no Hi)這天吃「う」字開頭的食物(如梅干うめばし、青瓜うり等)借題發揮,寫了一張廣告海報”本日是土用丑之日(Doyou Ushi no Hi)要吃鰻魚” 貼在門外,果真令生意起死回生,其他街坊也爭相效法,這習俗亦流傳至今。因此,土用丑之日 便成為日本吃鰻魚(うnaki)的特定日子,土用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候。日 本歷來受中國的影響很深刻,在中國的隋唐時代,日本更派遣遣唐史到中國留學。直 到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窺探到中華文化的影子。例如對於道家五行學說的應用,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此說,春夏秋冬的五行為木火金水,而土則 藏於四季;季節交接期稱為「土用」,一年之中的四個「土用」,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十八天這段期間。按農曆的地支計算,在這十八天的期間中屬丑 的日子則稱為「土用丑之日」。
日本人認為,夏季酷熱人虛,應該食鰻進補。數百年來,吃鰻進補已經成為日本的飲食文化,特別在立秋以前的「土用丑之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食用鰻魚。這一天約是國曆的7月20日,也就是日本的「鰻魚節」。在日本,鰻魚節前後之鰻魚消費量占了全年的1/3左右.
中國人一般以冬天季節寒冷時進補為主,而日本人則以為夏季酷熱人虛應該食鰻進補。在台灣,古老的吃法是在鰻魚中加入中藥材和米酒,以燉煮的方式料理,所燉出 來的湯汁清香且味道鮮美。不過由於一般人對「蛇」懼怕,而鰻魚的外型與蛇相似,在鰻魚料理的推廣上,造成不小阻礙。近年來,國人逐漸接受吃鰻魚餐廳的蒲燒 鰻魚飯、蒲燒鰻壽司,以及各大便利商店的蒲燒鰻便當,加上鰻魚冷凍食品的開發,使鰻魚食用更加便利,讓鰻魚食品普及化。
西班牙,在以前鰻苗盛產的年代,當地人將其用橄欖油拌炒做成一道佳餚,這道料理的西班牙文叫Agulas。1994年作者之一去西班牙北部的Oviedo 參加EIFAC/ICES 鰻魚工作小組會議,回程順道遊覽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時,還看到這道Agulas料理的樣品在餐廳廚窗展示。這幾年歐洲鰻苗非常稀少,這道料理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了。
在一些歐洲國家如荷蘭、丹麥、瑞典、立陶宛和德國,鰻魚則多半作成燻鰻。其料理方式類似燻鮭魚,先將活鰻用鹽醃過,再將內臟清除洗淨,予以乾燥處理,然後以木屑、茶葉、燻油等材料,將處理好的鰻魚燻至棕紅色即可食用。
在英國倫敦,有一種不常見的鰻魚吃法,叫『鰻魚凍』。把鰻魚水煮約半小時,鰻魚會釋出膠質。放到冰箱冷藏後,膠質結凍凝固就成了『鰻魚凍』。通常和鹹派皮或馬鈴薯泥一起吃,風味更佳。
鰻魚也是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重要的淡水魚糧食之一。毛利人通常在夏天捕鰻,將鰻魚以長春菊或是青亞麻的樹葉包裹,在炭火上燒烤後食用,或是將鰻魚塞入盆中後,蓋上多芽鐵角蕨的嫩葉煮食。為了長期保存魚肉供冬天食用,毛利人將鰻魚去頭尾去骨後,吊起來風乾 或是置於木編網上以火烘烤,可以保存數月之久。要食用時以燉煮法軟化魚肉。
出處: 蘭博叢書-鰻魚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