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分開馬德堡半球呢?──瑪葛利

  如果你覺得你有用不完的精力,卻彷彿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幹,建議你可以玩一種有一點無聊的遊戲。這個遊戲是找一個「真空包裝」的茶葉袋,不管裡面裝的是綠茶、紅茶、烏龍茶,不管外面印的是溪頭、坪林、鹿谷產的茶,請用你有力的雙手,在不拉破茶袋的前提下,請將茶葉與外面包的塑膠袋拉開。那還不簡單,雙手萬能嘛!抱歉,這個實驗可以証明雙手也有無能的時候。

 

真空包裝的威力

  「真空包裝」是商場上很流行的一句話,但是很少人知道「真空包裝」多有威力。歷史上第一個被真空包裝威力嚇到的是費迪南三世。據說他是十七世紀中期,一個比較有點科學頭腦的皇帝,他喜歡看科學實驗。1654年,他與一批近臣在德國南部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郊外,那裡有十六匹的馬,馬是駿的,地上擺了二個半圖形的銅球,球是空心的,球的顏色是紅棕色,直徑是35.5公分。兩個半球的中間有一層浸滿了油的皮革。

  這兩個半球是馬德堡的市長瑪葛利特(Otto von Guericke, 1602-1686)製造的。這個市長太特殊了,他是德國人,但是長期(1631-1646)在瑞典擔任工程軍官,他會製造許多怪里怪氣的東西,而且不一定在戰場上有用,例如他後來就製造了一支「真空抽氣機」(vacuum pump)。1646年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馬德堡的行政首長,他繼續製造一些不太實用的東西,包括那兩個半球。

  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取出那支真空抽氣機,把二個合起來半球中的空氣抽掉了,然後讓那站台一邊沒事幹的馬,有一點事幹。瑪葛利特將馬分為兩邊,每邊有八隻,每匹馬都有鏈子相連,鏈子的最後一端各接半球的一端。怎麼了,想用十六匹馬把銅球分屍嗎?

 

有氣息是多麼奇特的事

  一聲的吆喝!像拔河似的左右八馬使勁的拉,卻拉不開這二個半球。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Magdeburg hemispheres experiment)。為什麼用十六匹馬的拉力,竟然拉不開這二個半球?當時就有人以為是在半球內吸光了空氣,半球裡面就產生強大的吸力。但是吸光的空氣怎麼會產生吸力呢?真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所以真空裡面不會有吸力。因此半球拉不開的原因是半球外面空氣的壓力(air pressure)把半球壓密了,這空氣壓力大到一個地步,竟然是十六匹馬也拉不開,而人每天活在這個大的空氣壓力之下,竟然不知,真是好玩。

  人要感謝上帝給人的身體的,有個肺部可以儲存空氣並與外面的空氣相通,人如果體內沒有空氣,就會瞬間被空氣壓力壓扁。我們體內的空氣壓力正好是與外面的空氣壓力相等,所以人才沒有空氣壓力的感覺。同樣,在水裡的魚體也有水,並且與體外的水相通,否則魚會被水的壓力壓扁。而瑪葛利特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正証明了有空氣壓力的存在。

  對了,你現在還在努力的想將茶葉與真空包裝分開嗎?給袋子引進一點空氣吧!然後泡杯熱茶喝喝。

 

你是用鼻子在呼吸嗎?──波義耳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或卡通上的機械人,以為機械人有那些力量或功能真利害,其實真正利害的才是人。因為不會有一個機械人比設計製造他人的利害,很多人迷上機械人,卻不太懂得欣賞自己身上奇妙的構造。

 

呼吸的奧秘

  例如很少人會欣賞自己的呼吸,以致於有人呼吸好多年了,卻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呼吸的。我們是用肺部呼吸的,但是肺本身沒有肌肉,所以肺要呼吸需要胸部肌肉的幫助。你可以注意一下,當要呼吸時,我們的胸部就會抬高一點點,這「一點點」就非常的重要,因著胸部肌肉的抬高,肺部的體積就會伸大一點點。當肺部裡空氣的體積一增加,空氣的壓力就會降低,雖然肺部內空氣壓力祗比身體外的空氣壓力低了百分之一,外面的空氣就順著鼻孔進入肺部。反之胸部的體積下壓一點點,肺部的體積減少,肺部的空氣壓力就增加,立刻將空氣自鼻孔排出一部份的空氣。這就是我們的呼吸,胸部、肺部、鼻孔完美的組合,並且互輔互助。

  如果我們用手將鼻孔捏住,嘴巴也打不開,你會發現胸部再怎麼用力也提不起來。反之,如果胸部不抬高一些,鼻子再怎麼用力,嘴巴再怎麼哈氣,空氣也進不到肺部裡,要判斷你所看到的機器人是高手嗎?很簡單,看那個機械人會不會呼吸?

 

波義耳的耳朵沒有問題

  其實人的呼吸,完全符合著名的「波義耳定義」(Boyle’s Law):在一定溫度之下,空氣的體積與空氣的壓力成反比。請你不要以為波義耳定義,祗產生在大學的實驗室裡,或是在北極的某一座冰山旁邊,不!當你每一次的呼與吸,就是在做一次波義耳定律的實驗,這個定律實在離我們不遠。

  為什麼有人會去想空氣裡壓力與體積的關係?他是不是吃飽飯沒事做是不是?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不是沒事幹的人,他是牛津大學的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創始人,他發現「石蕊」試紙可以測定酸鹼值,並提出化學反應是根據「元素」,而非煉金煉丹似的胡搞,如果爐中沒有金子的元素就鍊不出金子,如果沒有永生的材料就煉不出長生不死的藥丸。為此波義耳被稱為「化學之父」(father of chemistry)。今天,我們的每一本化學課本,也都會從化學元素教起。

  雖然不懂「波義耳定義」的人也可以呼吸,但是懂的「波義耳定義」會讓我們呼吸的更有趣,更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