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沙漠裡為何多了一隻駱駝
科學是一種多情趣的幽默,不僅讓人認識這個大自然有數不變的驚奇,也給人認識自己是一種多麼有意思的生物。例如,我們不知道歷史上那一個人先知道用「數字」表達東西的多寡,也許是五千年前在喜瑪拉雅山麓的一個印度人,他閒來無聊數數自己手指頭「1,2,3,4,5,6,7,8,9,10」,發現手指頭除了可以幫他拿東西、捏黏土、挖鼻孔之外,還可以數東西。這些數字的寫法,在印度廣用後,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歐洲人誤以為這些阿拉伯人數駱駝的數字是他們發明的,就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從此阿拉伯數字的寫法,與十進位與用法流傳至今。
在印度的數字還沒有流遍世界以前,中國人、埃及人與蘇美人都有自己的數字表達法。尤其蘇美人的6進位最特別,當年他們就提出圓周的角度是360°也是6進位,聰明的蘇美人怎麼沒有用10進位的理由之一,是6能以除以偶數2與奇數3。可見這些古老國家有數字不久,就有加、減、乘、除的基本運算最早使用「0」的這一個數字,也是印度人,人類開始會用數字表示一個抽象的「無」。
冷之謎
4700年前的埃及人已經非常擅長計算數學,尼羅河氾濫的時候,淹沒了很多土地,埃及人知道怎麼量距離,並且知道怎麼算面積,如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後來為了蓋金字塔,埃及人知道怎麼算體積。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三角幾何,知道當太陽的角度與地平面成為45°時,人的身高與他地上的影子長度一樣,同理這時金字塔的高度,雖然太高不好量,但由投影到地上的長度量出來,三角幾何數學萌芽了,所以後來的人稱三角幾何為Geometry, Geo-是「地」的字首,-metry是「方法」的字尾,三角幾何是用來測量大地的方法。
在三角幾何裡,古埃及人就發現在三角形的三邊長度裡,發現有開根號
的關係,但是有時卻無法量化這個關係,例如在三角幾何裡有
,但是始終不知道
確實是多少,1.14159…。這是一個數驚人的發現,數字彼此有一些明誰的關係,卻無法用明確的數字表現出來,數學開始有一點哲學的味道了,力怎麼知道
的數字是小數點無窮多位呢?會不會到一百多位數就有解了?
這樣好吧!假設p, q與二個整數,並且p與q沒有公約數,也就是p,q沒有共同相除的,而
....................................................................................... (5-1)
(5-1)式兩邊開平方,得
........................................................................................ (5-2)
或
..................................................................................... (5-3)
目前,我們不知道q是奇數或偶數,但乘以2以後一定是偶數,所以p2是偶數。偶數的開平方是偶數,奇數的開平方是奇數,p2是偶數,p也是偶數。p既然是偶數,故可以表示為
p = 2r........................................................................................... (5-4)
r是任意的整數,可能是奇數或偶數,將(5-4)式代入(5-3)式得
4r2 = 2q2....................................................................................... (5-5)
(5-4)式兩邊除以2得
2r2 = q2......................................................................................... (5-6)
同理,根據(5-5)2也是偶數。既然p是偶數,q是偶數,p與q至少就有一個公約數2,這違反了起初p與q是無公約數的假設,所以
根本不能表示為二個無公約數的整數相除p/q,所以我們稱
是無理數(irrational)。
由証明
是一個無理數,可以看到數學是一種「推理」的學問,而且可以「証明」自己假設的真偽,這種証明的過程還不需要像一般的學問,需要用到「實驗」才能証明,數學不祗是有「計算」而且在數學裡有「証明題」,這是數學無與偏比的特色。
由數學到道德
有了數字可以計數以後,就需要單位了。也許2個蘋果可以換2個橘子,但是2隻肥豬不能換2粒蒜頭,為什麼不能換呢?不是2等於2嗎?在數學的世界裡2不是可以等於2嗎?但是2祗表示數字多少,不能代表價格多寡,2隻肥隻的價格,無論在體重、飼養成本,搬運困難度,都比2粒頭困難多了。所以要有單位附近2的後面,例如有重量的單位:公斤、公兩、公克,有距離的單位,如公尺、公寸、公分,有體積的單位,如公升、毫升,有面積的單位,如公頃、公畝等。為什麼這些單位的前面,總是加了「公」這個字,代表單位不祗是幫忙數字的多少,而且是帶著「道德與倫理」的味道,希望大家能夠公平的守這些單位,在交易上公正,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有聖賢之書,宗教經典教導人:「上帝看著這些稱重的大小法碼,或是裝小麥的升斗,或是量面積的尺寸,人不可以在這些單位的量器上作假,欺騙別人,否則上帝會很不高興,人賺得不當好處,暗處都會漏掉。」看來,數字所表達不僅在東西的多寡,也加上單位也可表示評審道德的準則。當數學能夠敘述過多的事情,甚至成為衡量道德的輔助,數學能夠抽象,卻又準確的事物這對人類的思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西元前620年,在腓尼基的米利得(Miletus)城出了一個傑出的數學哲學家台利斯(Thales, 640-546 B.C.),他年青的時候到埃及、希臘旅行,四處學習,後來在愛琴海邊成立了一所「愛奧尼亞學校」(Ionian school),教導學生科學與哲學,台利斯提出:「宇宙是由一些固定的自然法則(fixed natural laws)所運行的,不是希臘神話裡,那些多變的神祗所左右的」台利斯的這一句話是幾千年來,科學的最重要理想,宇宙裡一定有固定、不變的法則,因此科學家值得投入去探尋,台利斯更提出所有的計算都需要有嚴謹的「數學証明」(methematical proof),他自己就証明當時埃及常算面積與體積的三角幾何,他把數學引入科學,從此科學如果離數學,就成了一種跛腳的文字堆積。
台利斯後來出了一個優秀的學生亞諾芝曼德(Anaximander, 610-545 B.C.),亞諾芝曼德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他首先提出天體眾星是繞著北極星運行,並且由星的位置去準確的測定航線,使當時的腓尼基人能夠在地中海四處航海。
當時的船員,在航海時經常在深夜裡看到幽黑大海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紅光,以為是遇到海怪而害怕,亞諾芝曼德認為那明地球另外一邊的太陽光,所以深夜的東方海上看到紅光,是明天船行將會遇到好天氣,表示天空中的雲很少,所以太陽光能穿透較高的大氣,而散射到地球來照陽光的另一端。亞諾芝曼德的看法是正確的。台利斯把科學當做衡量大自然的一把尺,亞諾光曼德開始用這把尺解釋大自然的尺度了。
亞諾芝曼德有一個非常傑出的學生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82-500 bc),以發現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二邊長度平方和,與斜邊長度之平方相等,這稱之為「畢氏定理」。畢達哥拉斯是意大利塞姆斯(Samos)人,他受教於亞諾芝曼德,他看到老師與台利斯到了晚年都宣講宇宙有一個「未識之神」(ulnknown Eternal)(1),不是希臘多變,反覆不定的神祗,他把數學導向奧秘學派的思考。他認為宇宙的規律性,不是祗有不變的自然法則,而是自然法則之後穩藏一個創造主,是連住在奧林匹克山上神祗也不認識的「未識之神」,數學的存在,是這個未識之神給人的訊息,祂仍在那裡!畢達哥拉斯不是惟一發出這樣呼籲的,以後還有一個大數學家柏努利( )說:「數學是最接近上帝的」。
畢達哥拉斯另外一個偉大的貢獻,是在科學教育上,他認為科學教育應該是老師帶著幾個學生,在花園裡散步,邊問邊答的傳授與啟發,他在意大利的南方卡托那(crotonna)成立這樣的一所學校,實踐她的教學理想。他的教育與哲學影響了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
蘇格拉底提倡一種對話式的教學法,他認為抽象的思維是可以在問答中培育出來的,學生要學的不是老師給的資訊,而是要學習如何有一個正確的思考途徑。因此蘇格拉底建議,老師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開始思考,再問一個進階的問題,使學生逐漸思考到老師預期的答案,這種教育方法稱為「蘇格拉底對話法」(Socratic Method)。很可惜的,近代的科學資訊太多,各專業區隔太細,教育的目的成為填鴨式,趕快把學生的大腸填滿,趕快讓學生知道外面科技世界的生存之道。至於「蘇格拉底對話法」,你在說什麼啊?
柏拉圖(plato, 428-348BC)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在古希臘的哲學思考帶向巔峰,他認為宇宙是人的一所大學校,人的思維是這所大學校的準則。他提倡真正的知識,不是來自人感官獲得的經驗,而是純理性的思考。因為人的經驗會被人的慾望與主觀所扭曲,祗有理性才能一窺真實。他認為人的身體上的感官經驗好像是個洞穴,真正的引導他思考的,反面是被禁錮在這個洞穴裡,人祗能看到洞穴口的光所進入的陰影,去猜洞口外的真實世界,柏拉圖注重抽象思考,不重實際感官經驗,後人認為他太理想了,「柏拉圖式的愛」(Pglato’s love)變成純精神式的感情,柏拉圖這個名字成為理想不切實際,這是扭曲柏拉圖的本意,再控告他的卑劣手法,柏拉圖並沒有把理性思維與感官經驗視為不可相交的平行線,而是人的確用理性思維去建立更有深度的思考邏輯,去接近那不改變的自然法則,感官經驗祗能佐証,而非影響判斷的基礎。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更是一個集當時科學知識於大成的人,他用系統的整合過去的知識,把天文、地質、生物、哲學的知識重新釐清,他在綜合當時的知識後,他在「物質講論」(physical Discourse)一書裡提到在時間、物質、空間的存在之後有一「不可改變的移動者」(Unmoved Mover),是這些改變之物之第一個推動者,他認為所有事情推理到最後都會遇到這一個「最後的因子」(final cause)。
亞里斯多德的科學看法左右人類的科學知識,有一千七百年之久,直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亞里斯多德有很多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在科學上的看法,例如宇宙是由一種乙太的氣體所填充,星球運轉的軋道是圓的等,已經被修正了,但是有些看法被宗教採用,卻不易又改,例如他認為動物因為有性的交配而產生,所以是有生命的,而植物是沒有公的、母的之分,因為未經兩性的交配而生,所以植物不算生物。這使的很多因不肯殺生而吃素的人,以為吃植物就沒有吃到生命之物。豈知植物也是有雄雌之分,也是兩性基因支配而成。
亞里斯多德晚年時,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與起,建立了橫越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他在埃及北部建立的亞歷山大港轉成科學、哲學家匯集之處,例如歐基里德(Euclid, - )在此整理了幾何學、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212 BC)發現了浮力與比重的原理與槓桿原理。但是從此科學就開始走下坡了,玄學又興盛了。當時玄學大師托勒密(ptolemy)提出以地球為天體的中心,以人出生時天宮位置,星座方向來決定人的命運,不幸的是托勒密的論點成為中古世紀天主教教皇們所相信,直到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us, 1473-1543),伽利略(Gililei Galileo, 1564-1642)的興起,才能以天文証據推翻托勒密,更不幸的,直到如今,民間仍在流行托勒密的占星術。
除了托勒密之外,蒲魯太納斯(Plotinus, )也提出理性不足以認識一切,還需要加上命運,祗要知道命運就可以了。另外斯多亞主義(stoicism)也流行起來,認為人應該不為情感所左右,因此要禁慾或乏寡慾,一切眼目所看、所感儘都是轉目雲煙。
人在時代洪流中,托勒密的占星術,蒲魯太納斯的命運論、斯多亞的禁慾主義伸出手,彷彿抓住了岸上的一個東西。即是什麼東西?一顆不動的磐石?或點一株易搖的雜草?
燦煉一時的希臘科學與哲學,為何在紀元前一百年,暗淡於占星與禁慾主義的陰影下呢?是不是羅馬帝國的鐵騎,震憾掉哲人的理性,臣服於宿命論對未知的恐懼?或是科學發展的巔峰,科學家汲汲營養的鑽入在芝麻問題的辯証上,不再對時代的、人心的大問題,不能提供合乎理性與人性的答案,以致愈分岐的科學,玄學與占星就取而代之成為時代代言人?或是希臘哲人探討宇宙現象的極致,反而看到人性心靈的虛空?或是無法滿足哲學最終仍是在尋找一個「未識之神」,而無法得到答案以前,祗好到些偽張建築滿足心靈所需?
誰是「未識之神」?西元 年,有一個人站在雅典,大聲說道:「眾位雅典人 」。這個名叫保羅的人,回答了古希臘人到一直在思考的答案,並為在人類的文明,刻下深深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