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埃及與尼羅河的水壩

尼羅河的水源

  如果文明是來自人類的活動,活動的背後就需要一個舞台,非常值得思索的是,早期人類的活動常與當地的水、土自然地理環境有關,甚至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會影響一個民族的特質,例如埃及古文明的特性就與貫穿埃及大地的大河-尼羅河有關。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有6,650公里長(約比台灣最長的濁水溪長36倍),流域面積為3,349,000平方公里(約為台灣面積的93倍大),其水源主要來自東非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與愛伯特湖(Lake Albert),河水3700公尺高的高地,向北流,流到蘇丹時,連上來自衣索匹亞高地的另一支流,再向北流進北非沙漠,浩大的北非沙漠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吸取尼羅河水,但是水量龐大的尼羅河仍以近乎直接的方式流向地中海,並將高地攜來的黑色坋粒(silt),逐漸堆積在尼羅河的兩岸。

尼羅河的坋粒

  尼羅河裡的坋粒配合上沙漠裡的沙粒,組成了最佳的土壤-「砂質壤土」,成為孕育埃及文明的所在地。由於流速愈快,所沈積的坋粒愈少;接近海口的流速較緩,所沈積的坋粒較多。所以在埃及的尼羅河沖積平原,由上而下像是一個由窄小逐漸變寬的喇叭,著名的埃及古城開羅就在喇叭口的位置。

  尼羅河平原比起東邊相鄰的山地曠野像是條低漥的「河谷」,河谷的希臘語就是「尼羅」,其實古埃及人稱此河為「阿爾河」(River Ar),意即黑河,因為河水所含的坋粒是黑色的,這是最肥沃的土粒,如同台灣的濁水溪給彰化與雲林農田所帶來的肥沃(產生台灣最佳的金墩米與西螺米),難怪公元前四、五千年,古埃及人到了此處會賴著不走,在河邊種起大麥、小麥、葡萄、大蒜、西瓜等,遇到這麼好的河流,看到這麼肥沃的土壤,不種點東西也難。

尼羅河的問題

  但是尼羅河的水量並非終年穩定,尼羅河的上游受到印度洋季風的影響,雨量豐富,每年降雨量1270厘米,其降雨期間約在4月至10月期間,但是尼羅河的下游埃及,受到北非沙漠的影響,降雨量只有125厘米(約為台灣降雨量的5%),降雨只集中在七、八月之間,所以尼羅河的水位,幾乎完全受上游集水區降雨的影響,中、下游的影響很小。

  埃及地的農作完全無法依靠當地的降雨,而需依靠尼羅河的水量,尼羅河的水位在每年的35月最低,到6月時河水水位開始上昇,9月時昇到最高,10月時又開始下降,但是埃及人的農作一年種兩作,第一期作在春、夏之間,正逢尼羅河水位低落時,因此埃及人的農業灌溉必須在此時「抬高河川水位」。二期作正逢尼羅河水位高潮時,此時的農業灌溉較無問題。

最古老的水壩

  古埃及人是聰明的,在公元前29502750年,埃及第一與第二王朝(I-II Dynastic Period)期間,埃及就有建壩的工程,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的探險家司文弗斯(Georg August Schweinfurth)在開羅南方30公里處的尼羅河旁發現水壩遺址,這個水壩已被沖垮,但由岸邊的遺跡可以看出這個水壩的長度約104公尺,高度約23.4公尺,所用的材料是粗糙的石礫混以石灰,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水壩」。這個水壩會被沖垮,是因為工程建造者沒有在水壩上設置「溢洪道」,所以洪水太大時,就會被沖垮,這不是一個成功的工程。不過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的嘗試,是不容易的。

  現今,埃及古文明最著名的是在公元前26002450年開始建造的金字塔,但金字塔只是國王與少數貴族,為了享受死後可能存有的夢幻所建的,這古老的水壩卻是為活著的人所建,可能只為多給人喝一些水,多給作物灌一些水,多給一些農人溫飽,這水壩的貢獻遠高於金字塔。

埃及王朝的滅亡

  古埃及的水土科技不只是在建壩,在公元前21601788年,埃及的貴族勢力興起,與小亞細亞、北非之間的接觸更為頻繁,在各分封的屬地建造許多蓄水池,以維持枯水期間,各地的需水,並且逐年的記錄尼羅河的水位,由水位的量測可以提供該年是否有洪水或乾旱的警訊,這也是最早的天然災害預警。

  自然的災害可以預警,人為的災害就不易預知。公元前1700年,來自小亞細亞的外族入侵,甚至短暫統治埃及。公元前一千年,亞述興起,控制埃及的政權,有四、五百年之久。公元前30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征服埃及全國,持續了3070年(紀元前3100年∼30年)的古埃及才步入歷史。

  但是尼羅河仍然持續的流著。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