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的女兒歐美精神分析發展史

Cassandra's Daughter   -  a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in Europe and America
約瑟夫.史瓦茲 著 
陳系貞 譯

究竟出版社 / 2001年5月出版
心理系列 / 定價:380元
ISBN:957-607-613-7
387頁

推薦序 夢境與黎明交界處的精神分析學說及其不滿

黃宗慧

          將精神分析的故事類比為卡桑德拉之女的故事確實是一個適切的比喻; 雖說卡桑德拉縱有阿波羅賦予的預言能力也無人採信,但這則傳奇的預設前提畢竟說明了卡桑德拉的確能預知真相,但同樣不甚受採信的精神分析呢?誰能說它對人類心靈黑盒子的分析解讀,是本該被相信、卻不幸未能被大眾接受的真理?它的地位恐怕比卡桑德拉還不如,頂多只能被比擬為她的女兒——雖有著類似的命運,但與真理之間的關係則更為曖昧,如作者序所言,她注定是個奇特而不受世界歡迎的新人。

          提到精神分析,我們不難信手拈來一則諷刺精神分析治療的笑話:一位患者總覺得他的床下有鱷魚,因而求助於精神分析治療,治療師判斷他應是患有偏執症(paranoia),因而告訴患者,床下的鱷魚只是來自他的幻想(hallucination),之後患者又第二次來求助,表示他還是認為床下有鱷魚,治療師又以同樣的理由試圖說服患者,後來患者不再出現,治療師便認定患者終於被治癒了,直到有天他遇見患者的鄰居,問起患者的近況,鄰居答道:「你問的是我哪一個鄰居?被床底下的鱷魚吃掉的那個人嗎?」在此諷刺精神分析非但無效還可能是一種誤導的意味不言可喻。精神分析為何引發這樣的不滿、遭到普遍的嘲笑與攻擊呢?作者史瓦茲在本書中提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觀點:精神分析是理論也是治療方法,和文學共享部分邊界、和精神醫學與醫學共享部分邊界、和學院派心理學又共享另一部份邊界,由於每一種學科都有其定義自己範疇的一套標準,因此精神分析與相鄰學科間的邊界爭議不但無法使它受到各學科的接受,反而會因為「妾身未明」而招致許多敵意與批評。

          就某種程度而言,遊走於意識及潛意識之間、夢境與清醒之間的精神分析學說,就像蝙蝠一樣容易引起不滿——長著翅膀的哺乳類動物必然既不被鳥類接受,也不受哺乳類動物歡迎;然而有意探索精神分析此領域、或已經身處其中的耕耘者,倒也不必為精神分析遭到的批判太過感嘆,閱讀史瓦茲所撰寫的這本精神分析史,我們將發現,正是因為這些邊界爭議、正是因為精神分析很難被蓋棺認定,其發展史才得以充滿百家爭鳴的對話與折衝;換句話說,精神分析學說也受惠於這些不滿,以之為基石發展出了豐富的生命力。而書中所記述的精神分析學者對彼此的不滿、精神分析到了美國及英國之後的演變等等,更是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精神分析發展歷程中學者互動與分裂的梗概;即使我們不進一步以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解讀書中描繪的佛洛伊德與榮格間的父子情仇、或是克萊因與安娜•佛洛伊德孰為佛洛伊德真正信奉者的父女傳承爭奪戰,也能隨著史瓦茲生動詳盡的文筆,更深刻地瞭解佛洛伊德思想演變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對相關研究者所產生的影響。

          值得稱許的是,這本以佛洛伊德其人及其理論研究為出發的精神分析發展史,並未嘗試將佛洛伊德這位主角神格化。史瓦茲明白表示,對名人的過度敬畏所帶來的結果往往不是惡意批評就是過度美化;的確,如果說精神分析的理論,尤其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在今天承受了過度的不滿與誤解,其實佛氏的盲目擁護者所要負的責任與惡意批評者恐怕不相上下。當「伊底帕斯情結」動輒被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d)地運用於分析語言中時,我們怎能埋怨法國劇作家莫里哀要諷刺道:「如果病患愛他的母親,那就是他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原因;而如果他恨他的母親,那也是他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原因。不管患什麼病,病因都是一樣的。而且不管病因是什麼,所患的病也是一樣的。」而當佛洛伊德提出「否認」(negation)的理論,指出潛意識的部分真相會透過否認而現形,卻被誤解引申為「女人說不的時候就是在說要」時,我們又怎能苛責女性主義者如此不滿地認定這位總說女人有「陽具羨慕」(penis envy)的大師充滿父權中心的偏見呢?從這個角度來看,史瓦茲這份不刻意美化主角的認知顯得格外重要,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關於佛洛伊德的種種不滿因何而起、佛洛伊德如何回應、而其回應又有何背景故事等等。本書的敘事,在史瓦茲的力求客觀下變的深具可讀性,例如我們將得以看到被譽為天才的佛洛伊德其實如何缺乏數理能力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熱情,而這種不足又如何影響他的研究發展,造成其學說獨特的形貌;透過本書對精神分析入門但又不過度簡化的鋪陳敘述,有意一窺精神分析領域奧妙的讀者,入此寶山當不會空手而回。

黃宗慧,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